主題:斯賓諾沙政治 (本主題翻譯自法國電台週五哲學節目網頁,純為資訊提供,歡迎指教)
節目製播:法國文化電台 -「週五哲學」節目(每個禮拜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都有哲學討論)
時間: 四月十八日
主持人:François Noudelmann
訪談來賓:
Yves Citton. Grenoble大學教授
Pierre-François Moreau. 高等師範學院Lyon分校教授
Hadi Rizk. Henri IV中學高等師範學院預備班教授
內容主旨:
斯賓諾沙擴及當代思想?愈來愈多的理論家在各種領域裏如社會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或政治等都涉及到斯賓諾沙哲學。然而這不是說要將之奉為思想導師般來參考,而是對其應用及實行在許多層面上的工作之沿續,反而不是要完成他的系統。
斯賓諾沙的激進性除了表現在他的本體論上並且把上帝看做是近似於自然,也表現在他的政治和他那認為權力是由個體組成的定義上。從這裏可看出他部分魅力:它得以以身體及精神的欲望增加來思考人類行為。他同時也讓我們理解了真正的政治:不是一種代表機構的科學而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民主表達,肯定和反抗、愉悅與認知的事實。
相關書目:
Yves Citton/ Frédéric Lordon《斯賓諾沙和社會科學:從群眾力量到情感經濟》(Spinoza et les sciences sociales : de la puissance de la multitude à l'économie des affects),Amsterdam出版,2008年二月十五。
書摘:
二十世紀的社會科學可以從一位十七世紀思想家那找到的靈感無疑是令人意外的。 以自我原因、實體和上帝為開始的話,斯賓諾沙哲學似乎的確是讓非哲學家的一般人望而卻步。然 而在他的哲學裏並沒有少於個體與集體,機構和社會想像,政治身體構成和它們的危機,反抗的動力等這些社會科學關鍵問題的熱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用對於斯賓諾沙可以與傅柯、布爾迪厄、毛斯Mauss、塔德Tarde、涂爾幹等人對話而感驚訝。...(偷懶的略了一小段)
1980年的轉向看到了斯賓諾沙政治的面向,群眾力量的思想家、揭露出先前批判傳統中埋沒的形象。這個再創造的運動在此是他的邏輯延伸,希望在本書中勾勒另一個新形象:社會科學的斯賓諾沙式變異(devenir)的可能性。
﹣﹣﹣﹣﹣﹣﹣﹣﹣﹣﹣﹣﹣﹣﹣﹣﹣﹣﹣﹣﹣﹣﹣﹣﹣﹣﹣﹣﹣﹣﹣﹣﹣﹣﹣﹣﹣﹣﹣﹣﹣﹣﹣﹣﹣﹣﹣﹣﹣﹣﹣﹣﹣﹣﹣﹣﹣﹣﹣﹣﹣﹣﹣﹣﹣﹣﹣﹣﹣﹣﹣﹣﹣﹣﹣﹣﹣﹣﹣﹣﹣﹣﹣﹣﹣﹣﹣﹣﹣﹣﹣﹣﹣
因為德勒茲的關係吧,斯賓諾沙被重新提了出來,並且和社會問題產生了相關性,也因此使得它與當代的思想有了對話的可能性。因為與傅柯有些相關所以也貼部分上來做個參考。
19.4.08
[法國學運_68] 六八學運四十週年
今年是法國1968年五月學運四十週年。
許多媒體都以此為主題在三月開始就做了特輯,例如在三月二十二請來Cohn-Bendit接受新聞訪問,及其他對談型節目討論六八學運與今日如何看待六八學運。
另外,在ARTE(德法公視)則陸續有關於六八的記錄片,探討當時各地的罷工及學生與警方的暴力衝突。
到了四月則是有更多雜誌、報紙媒體分別以六八年五月為主題發行了特刊號,如Télérama, Magazine Littérature, Sud-Ouest(法國東南部報紙),France Radio,等等。在書店,也看到關於六八的書被特別整理羅列出來,不勝枚舉。
歐洲的六零至七零年代,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那是我所無法想像的,雖然長大後常聽到關於美國的越戰問題,關於反戰運動,關於黑人公民權的問題(要順帶一題的是今年也是爭取黑人平權的馬丁路德金博士遇刺四十週年),但是關於那是一個於我既是地域上也是時間上太遙遠的歷史,但是對於民主與人權之路卻是一條尚不算長的時間。
因為傅柯的緣故,我對六八有模糊的感覺,似乎有關,也似乎與法國當代思想有關。於是接觸了一些與六八相關的報導,另一方面,六八對知識界其實也是一個值得辯論的主題,它是與自由主義有關、與左派有關、與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資本主義有關的議題大熔爐。
這期的Télérama的六八五月專刊,羅列出六八年前後,全世界在幹嘛,讓對歷史一竅不通的我,馬上豁然開朗。基本上當時是美國在搞越戰時期,六九年美國由搖滾樂手們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要求和平反越戰的演唱會,六八年馬金路德金遇害,六七年切革瓦拉於Bolivie被補,奈吉利亞脫離Biafra獨立,當時有一群記者及醫生進人展開戰爭後的救援報導工作,而在1972年無國界醫療組織成立,六八年墨西哥舉辦奧運,有學生及罷工人士爭取政治上的自由,結果遭軍隊壓制,官方資料是二十人死亡,然而實際上預估有十倍以上的死亡人數。(怎麼這麼巧今年的北京奧運也有類似事件發生,原來奧運也曾如此荒謬舉行過),六七至六八年在柏林學生們抗議布爾喬亞大學及越戰,六七年在義大利學生抗議大學內部,六八年八月蘇維埃的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六七年以色列與阿拉伯戰爭,六八年美軍失去繼續越戰的象徵性理由,逐漸撤軍,六八年中國仍處於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六七﹣六八年日本學生發起反越戰運動。
大致了解一下當時的世界圖像,可以對發生在法國內部的學運問題有某部份的圖片可以拼湊。基本上,它是三月二十二由Cohn-Bendit與一群學生在Nanterre大學發起要求釋放反越戰抗議學生的運動。整個問題從三月延燒到五月,而整個五月就是情勢激烈演變的時期。示威遊行、逐街堡、學生占領校園、占領拉丁區、縱火燒車、工人占領工廠等,這場激烈的抗議過程,有無數的傷患也有人不幸喪生。
當時有各種主張提出,包括大學自主、性解放(這要等到七零年)、言論自由、工作時數減少、有給休假,其方向是在社會各個層面的,有點像是要全面解禁的要求。這些要求在我們今日看來是如此具有正當性,然而在當時卻是要形成如此具大的抗議事件才得以爭取,當然這也是相對應當時的社會其實是相對地保守的、不自由的、威權的。
這讓我不禁想知道,那台灣的民主活動是何時開始呢?在台灣我們用黨外運動來指稱在國民黨外的民主爭取運動,較具指標性的事件應該就屬於七九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了吧。我想用這個年份來對比法國這個六八年發生的運動,原來我們起步就晚了十年啊!這樣可以了解我們與國外思潮接軌的問題,基本上思想這個東西一定得是在其自身環境中萌生,主要是在一個事件發生時,在同一個社會裏生活的各個層次的人民對發生在自身週遭事情的反省。這個反省在很多不同主觀條件或客觀條件下進行,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考立場、利益考量、或思想信仰等,這些條件多種多樣,而惟一一個基本條件則是能自由思考。但是一個自由思考卻又同時蘊含各種社會條件,如社會民主程度、教育的開放性、資訊流通的自由性、言論發表的容忍度等等。這種種條件都影響著是否能自由思考。各種想法意見透過事件匯聚了起來,人們在此辯論,尋求不同的解決方向,或解釋,於是一個社會經由某些事件而帶出了某種思潮。
台灣雖然遲至八零年代才開始一連串民主運動,但是至少我們巳步上屬於我們自身思想之路,很多問題也許可以從早在我們前頭的西方國家借鏡,說他們走在我們前頭不是指時間上的,而是指事件上的,很多民主、資本主義政體會遇到的問題,也許他們經歷的比我們多(當然也是因為時間上比我們早開放的緣故),但是很多問題由於地域、文化、及鄰近國家的相異性,也會產生不同,所以,如果我們要成為思想輸出之土的話,就得保持我們社會的開放性及對發生在我們身邊事件的高度關注及深入研究,從裏面去反省屬於我們自身問題的思想方法。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封閉在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裏,而是要看看他人但同時也認識自己的問題是在什麼點上與他人不同。我想我們現在是不可能自外於全世界之外,但是也不須要認為先進國家的一切都是好的或對的(這不是癈話嗎)。例如,像關於對樂生療養院的請願問題,我們就做出了非常有創意的請願活動,惟有親身介入自身社會裏的問題及用心才有可能這樣的可能,僅管這個問題仍處於僵局,但是今天在一個辯論節目上竟然聽到主持人用一句話帶到樂生的問題,真是太令人感動,雖然也只是如冰山一角般的提到,也沒討論(這個沒收視市場),至少提到了,總是一個小突破吧。
總之,最近有太多很政治的東西,有事件,有事件回顧,連讀正書也剛好看到傅柯在談六八的事,雖說他當時人在圖尼斯教書,然而,這個六八其實也是一個西方現況的反應,在圖尼斯他也遇到了學生反抗運動,一樣是血腥暴力,然而當時他沒想到當他回法國時,國內也剛經歷一場大規模的示威抗議。現在雖然談六八,談鎮壓,然而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在西藏也許也正在經歷,中國人發揮愛國精神在法國搞了一場遊行抗議各界抵制奧運。(我不想評論這個問題,因為資訊不對等)但是,在sud-ouest看到的一篇報導,其中提到中國人把奧運聖火看成是"他們的(leurs)"聖火,因此看到聖火在傳遞過程中被抗議,(民族情感受傷)於是也在中國發起抵制加樂福的活動。這個報導提醒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提醒了我法國人可能是如何看這聖火的,即,聖火是全人類的,不是誰的,不是專屬於誰的,因此才舉辦奧運要傳承這和平精神。另外一點是,遊行表達意見是法國人常做的事,不需以民族情感為號召來對抗,反而是,如果有不同意見當然也可以提出來。但是法國也不是一面倒的偏向杯葛奧運,例如UMP黨也提出來說希望SP黨不要再繼續這種抗議行動,希望從實際面來處理問題等。
對於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事,不適合以過於簡化的意識型態來化約,事情本來就很複雜,當我們用某種立場在解釋它時,同時也要認清自己是在怎樣的利益下選擇此種解釋,或怎樣易於理解的情況下如此選擇的。(太理想化了吧,至少我們要承認自己不是在什麼超然的立場)任何口號都是一種危險的簡化產物。太政治果然也危險,政治本身不就是一種立場化約的危險運作嗎?!
許多媒體都以此為主題在三月開始就做了特輯,例如在三月二十二請來Cohn-Bendit接受新聞訪問,及其他對談型節目討論六八學運與今日如何看待六八學運。
另外,在ARTE(德法公視)則陸續有關於六八的記錄片,探討當時各地的罷工及學生與警方的暴力衝突。
到了四月則是有更多雜誌、報紙媒體分別以六八年五月為主題發行了特刊號,如Télérama, Magazine Littérature, Sud-Ouest(法國東南部報紙),France Radio,等等。在書店,也看到關於六八的書被特別整理羅列出來,不勝枚舉。
歐洲的六零至七零年代,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那是我所無法想像的,雖然長大後常聽到關於美國的越戰問題,關於反戰運動,關於黑人公民權的問題(要順帶一題的是今年也是爭取黑人平權的馬丁路德金博士遇刺四十週年),但是關於那是一個於我既是地域上也是時間上太遙遠的歷史,但是對於民主與人權之路卻是一條尚不算長的時間。
因為傅柯的緣故,我對六八有模糊的感覺,似乎有關,也似乎與法國當代思想有關。於是接觸了一些與六八相關的報導,另一方面,六八對知識界其實也是一個值得辯論的主題,它是與自由主義有關、與左派有關、與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資本主義有關的議題大熔爐。
這期的Télérama的六八五月專刊,羅列出六八年前後,全世界在幹嘛,讓對歷史一竅不通的我,馬上豁然開朗。基本上當時是美國在搞越戰時期,六九年美國由搖滾樂手們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要求和平反越戰的演唱會,六八年馬金路德金遇害,六七年切革瓦拉於Bolivie被補,奈吉利亞脫離Biafra獨立,當時有一群記者及醫生進人展開戰爭後的救援報導工作,而在1972年無國界醫療組織成立,六八年墨西哥舉辦奧運,有學生及罷工人士爭取政治上的自由,結果遭軍隊壓制,官方資料是二十人死亡,然而實際上預估有十倍以上的死亡人數。(怎麼這麼巧今年的北京奧運也有類似事件發生,原來奧運也曾如此荒謬舉行過),六七至六八年在柏林學生們抗議布爾喬亞大學及越戰,六七年在義大利學生抗議大學內部,六八年八月蘇維埃的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六七年以色列與阿拉伯戰爭,六八年美軍失去繼續越戰的象徵性理由,逐漸撤軍,六八年中國仍處於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六七﹣六八年日本學生發起反越戰運動。
大致了解一下當時的世界圖像,可以對發生在法國內部的學運問題有某部份的圖片可以拼湊。基本上,它是三月二十二由Cohn-Bendit與一群學生在Nanterre大學發起要求釋放反越戰抗議學生的運動。整個問題從三月延燒到五月,而整個五月就是情勢激烈演變的時期。示威遊行、逐街堡、學生占領校園、占領拉丁區、縱火燒車、工人占領工廠等,這場激烈的抗議過程,有無數的傷患也有人不幸喪生。
當時有各種主張提出,包括大學自主、性解放(這要等到七零年)、言論自由、工作時數減少、有給休假,其方向是在社會各個層面的,有點像是要全面解禁的要求。這些要求在我們今日看來是如此具有正當性,然而在當時卻是要形成如此具大的抗議事件才得以爭取,當然這也是相對應當時的社會其實是相對地保守的、不自由的、威權的。
這讓我不禁想知道,那台灣的民主活動是何時開始呢?在台灣我們用黨外運動來指稱在國民黨外的民主爭取運動,較具指標性的事件應該就屬於七九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了吧。我想用這個年份來對比法國這個六八年發生的運動,原來我們起步就晚了十年啊!這樣可以了解我們與國外思潮接軌的問題,基本上思想這個東西一定得是在其自身環境中萌生,主要是在一個事件發生時,在同一個社會裏生活的各個層次的人民對發生在自身週遭事情的反省。這個反省在很多不同主觀條件或客觀條件下進行,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考立場、利益考量、或思想信仰等,這些條件多種多樣,而惟一一個基本條件則是能自由思考。但是一個自由思考卻又同時蘊含各種社會條件,如社會民主程度、教育的開放性、資訊流通的自由性、言論發表的容忍度等等。這種種條件都影響著是否能自由思考。各種想法意見透過事件匯聚了起來,人們在此辯論,尋求不同的解決方向,或解釋,於是一個社會經由某些事件而帶出了某種思潮。
台灣雖然遲至八零年代才開始一連串民主運動,但是至少我們巳步上屬於我們自身思想之路,很多問題也許可以從早在我們前頭的西方國家借鏡,說他們走在我們前頭不是指時間上的,而是指事件上的,很多民主、資本主義政體會遇到的問題,也許他們經歷的比我們多(當然也是因為時間上比我們早開放的緣故),但是很多問題由於地域、文化、及鄰近國家的相異性,也會產生不同,所以,如果我們要成為思想輸出之土的話,就得保持我們社會的開放性及對發生在我們身邊事件的高度關注及深入研究,從裏面去反省屬於我們自身問題的思想方法。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封閉在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裏,而是要看看他人但同時也認識自己的問題是在什麼點上與他人不同。我想我們現在是不可能自外於全世界之外,但是也不須要認為先進國家的一切都是好的或對的(這不是癈話嗎)。例如,像關於對樂生療養院的請願問題,我們就做出了非常有創意的請願活動,惟有親身介入自身社會裏的問題及用心才有可能這樣的可能,僅管這個問題仍處於僵局,但是今天在一個辯論節目上竟然聽到主持人用一句話帶到樂生的問題,真是太令人感動,雖然也只是如冰山一角般的提到,也沒討論(這個沒收視市場),至少提到了,總是一個小突破吧。
總之,最近有太多很政治的東西,有事件,有事件回顧,連讀正書也剛好看到傅柯在談六八的事,雖說他當時人在圖尼斯教書,然而,這個六八其實也是一個西方現況的反應,在圖尼斯他也遇到了學生反抗運動,一樣是血腥暴力,然而當時他沒想到當他回法國時,國內也剛經歷一場大規模的示威抗議。現在雖然談六八,談鎮壓,然而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在西藏也許也正在經歷,中國人發揮愛國精神在法國搞了一場遊行抗議各界抵制奧運。(我不想評論這個問題,因為資訊不對等)但是,在sud-ouest看到的一篇報導,其中提到中國人把奧運聖火看成是"他們的(leurs)"聖火,因此看到聖火在傳遞過程中被抗議,(民族情感受傷)於是也在中國發起抵制加樂福的活動。這個報導提醒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提醒了我法國人可能是如何看這聖火的,即,聖火是全人類的,不是誰的,不是專屬於誰的,因此才舉辦奧運要傳承這和平精神。另外一點是,遊行表達意見是法國人常做的事,不需以民族情感為號召來對抗,反而是,如果有不同意見當然也可以提出來。但是法國也不是一面倒的偏向杯葛奧運,例如UMP黨也提出來說希望SP黨不要再繼續這種抗議行動,希望從實際面來處理問題等。
對於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事,不適合以過於簡化的意識型態來化約,事情本來就很複雜,當我們用某種立場在解釋它時,同時也要認清自己是在怎樣的利益下選擇此種解釋,或怎樣易於理解的情況下如此選擇的。(太理想化了吧,至少我們要承認自己不是在什麼超然的立場)任何口號都是一種危險的簡化產物。太政治果然也危險,政治本身不就是一種立場化約的危險運作嗎?!
16.4.08
無題
在傅柯以法文寫成的「何謂啟蒙?」一文裏,談到康德如何以法國大革命這個事件來思考何謂啟蒙這個問題。傅柯特別強調康德文章裏「事件」這個概念,簡單來說「事件」基本上意味著「事件」發生的某個時代的人們都參與了這個「事件」。換句話說,不論我們是否參與、贊成或反對,這個事件都使那個時代的人不得不思考它,不管從哪個角度或位置。康德定義的精確,他說大革命猶如一場「演出」,不論你是演員或觀眾,你都參與了這場「演出」。
每個時代有自己不同的劇碼在上演,不能因為其事件大小或悲壯程度而比較其重要與否。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如何面對這齣在眼前的戲碼,這個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當下,將成為怎樣的歷史。
近來,發生在週遭的戲碼可謂是接連不斷,挑動著每個文化及每個人心裏不同的意識型態。就台灣而言,是二次政黨輪替的實現。就一個正在學習民主的社會而言,二次政黨輪替顯示了人民選票的「真實性」,也就是人民會信任投票的政治行動,而站在這個「真實性」上,進一步在公共事務的有效表達上或推行更普遍的公民論談的形式便值得期待。
但是也不必因此把民主或投票神聖化,否則我們就失去批判它的眼光,而將之眷養成另一頭意識型態之惡獸。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指責,不去投票就是喪失自己的公民權,並且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社會或國家。這個講法在早期剛實施民主的台灣是有效的,可以讓我們普羅大眾意識到民主與自己的切身關係。但是在近五年來的選舉,我們看到很多策略性的投票和癈票,是人民試圖要在這種太單一式的民主形式上表達一些不同的聲音,但是在政黨和政客們的眼裏卻都不見這種另類聲音的表達,用心去分析思考這種聲音,只是一昧的高呼自己拿了多少票,或只看支持的聲音而不見反對的聲音。(非單指任何單次選舉)或是,在被高喊為「神聖」的公投之後,似乎也不見任何對公投結果的分析與說明,是否納入決策考量等等,然而令人懷疑的是公投的從決定舉行到議題抵定的過程似乎總是過於草率而漸漸讓人們失去用公投決定公共議題的信心。若要重建人們對公投的信心,勢必要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相關措失才能重啟人們回到公投票箱前的意願。
近幾年,台灣的選舉從「反賄選」及強調「公民意識」的正向態度漸漸走向「台灣人」意識,剛要拙壯的民主新苗馬上進入嚴肅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複雜議題裏。每次的選舉都得思考一次是不是台灣人的問題,對自我進行族群認同的心理分析,對候選人進行族群認同心理分析同樣地也要對政黨進行族群認同的心理分析,每次選舉,全台灣像極一場批鬥大會或一場全島心理分析自白大會。真的,只要上上網站看到一些人發言都得先聲明自己是本省人或外省人,或說出自己的政治立場免得被人貼上顔色標簽,就不得不承認這個「台灣人」起乩大典,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巳然在全台起乩。台灣人,這個問題化的對象隨著四屆本省人總統的執政得到其論述位置及存在的合法性。它隨著對極權政府、外來政權的反抗、台灣主權的爭取等一連串論述而得以成形,它一方面是選舉時方便、明確、好用的口號外,它另一方面卻又象徵著台灣人民主權的核心價值。它即民主又民粹。這個複雜議題在近五年來似乎逐漸走到一個荒腔走板的地步,人們變得很難批評公共議題,一發言就惟恐被貼標簽。堅持某種價值是一種「美」,但是若人們不敢再批評政策或公共議題,或許不見得是件「美」事。
然而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台灣人」這個問題近幾年在台灣形成的問題化作用倒也不全是負面的民粹意識形態,因為台灣人第一次有那麼長的時間與自由好好思考台灣人的意義,但是相對地,我們也不得思考中國人的意義。這個東西不是簡單的用一種地理概念的分化或民族語言文化的分享或差異就可以簡單定調的,台灣人的意義是如此複雜,就好像在大陸的中國人經過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也得重新思考中國人的定義。這個東西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文化習題,我們深深陷在自身的歷史性與不同於過去條件的當下之間,我們的論述如搓揉的麻繩般彼此糾纏卻又層層分明,我們的社會有經歷二戰的一代、有經歷經濟奇蹟的一代、有經歷逐漸民主開放的一代、還有正要面臨全球化的一代等等,我們文化裏的核心價值會隨著每一代的當下環境與條件產生或多或少的位移與滑動。在我們高喊著台灣人作為台灣社會內的最高價值時,也許來日將會被世界公民或地球公民的價值所取代。
其實在全球化的經濟概念下,世界公民的口號呼之欲出。(當然這還是一段很漫長的路)既然如此,我們當然也能放眼世界提出一種在環保概念下的地球公民概念。很多國際上的問題都不再是以國籍、種族等概念就足以涵括的,很多的對立只是某種論述的簡單化約,然而在世界史的歷史教訓下,這些近乎意識形態的對立,不斷地加強人類的痛苦,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有深切的反省。(但是我相信這也不是短時間內擺脫的掉的)近來,在國際上有關北京奧運與中國對西藏的人權問題仍沸沸揚揚的爭執不休。 做為一個台灣人,看北京奧運與西藏問題則是很複雜的。在國際上,中國政府與西藏問題的爭議在於新聞來源的封閉性,中國禁止國外媒體在西藏的採訪,使得外媒在資訊不公開的情況下,只能使用一些週邊消息、圖片與影片,甚至有中國學生(不知是否海外)組織網站駁斥國外新聞的不公正與失真報導,對於媒體,報導不實是無法建立其媒體的公信力,然而,目前西藏問題的急迫性不再於爭論誰說的是真的,而是如何平息這場「風暴」(目前我們在資訊不公開的情況下,實在不知該用什麼詞來說西藏事件)。
國際上,是否杯葛奧運成了熱門話題,然而達賴喇嘛卻呼籲各界不要杯葛奧運,其實這是一個很務實的呼籲而非唱高調,因為中國人在國內原則上是接受單一口徑的官方報導,而國外報導又苦於無資料來源,因此一旦發起抵制奧運,只會造成中國人與藏人的仇恨加深,藏人並無法在這次國際聲援中得到實質的幫助。但是難道要坐視不管?也不一定如此,抵制聲浪也可以轉為支持聲浪,支持中共高層與達賴喇嘛的對談或協商也是其中一條路。記得看過德蕾莎修女說過一句話:「不要叫我去參加反戰的示威遊行,等你們要支持和平時再找我去吧。」同樣一件事,兩種想法所產生的情緒卻很不同。我希望中國不要在各界壓力舉行奧運,更不希望中國在各界壓力下可能以高壓方式處理西藏問題。然而現在各界的抗議聲浪,使得在有些中國人民心裏開始凝聚民族意識以抗外界聲浪,這種對抗似乎就要模糊西藏問題,而使其無疾而終。然而如果中國政府這次能把握機會重新建立與西藏關係,並好好舉辦奧運,將會為其「改革開放」奠定良好基礎,畢竟一個開放社會是要能容許不同聲音的,西藏問題雖是危機但不啻是個轉機。
我們的時代除了仍然面對著人權問題外,同時間衝擊我們的還有全球經濟、環境甚至糧食問題又重新回來了。我們除了以地域標誌某一部分的身份認同外,也同時會在這些全球問題下被指認為要對這些問題負責的主體,期待一種地球公民時代論述的來臨。
「我所寫的不過是虛構。」﹣﹣傅柯
每個時代有自己不同的劇碼在上演,不能因為其事件大小或悲壯程度而比較其重要與否。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如何面對這齣在眼前的戲碼,這個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當下,將成為怎樣的歷史。
近來,發生在週遭的戲碼可謂是接連不斷,挑動著每個文化及每個人心裏不同的意識型態。就台灣而言,是二次政黨輪替的實現。就一個正在學習民主的社會而言,二次政黨輪替顯示了人民選票的「真實性」,也就是人民會信任投票的政治行動,而站在這個「真實性」上,進一步在公共事務的有效表達上或推行更普遍的公民論談的形式便值得期待。
但是也不必因此把民主或投票神聖化,否則我們就失去批判它的眼光,而將之眷養成另一頭意識型態之惡獸。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指責,不去投票就是喪失自己的公民權,並且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社會或國家。這個講法在早期剛實施民主的台灣是有效的,可以讓我們普羅大眾意識到民主與自己的切身關係。但是在近五年來的選舉,我們看到很多策略性的投票和癈票,是人民試圖要在這種太單一式的民主形式上表達一些不同的聲音,但是在政黨和政客們的眼裏卻都不見這種另類聲音的表達,用心去分析思考這種聲音,只是一昧的高呼自己拿了多少票,或只看支持的聲音而不見反對的聲音。(非單指任何單次選舉)或是,在被高喊為「神聖」的公投之後,似乎也不見任何對公投結果的分析與說明,是否納入決策考量等等,然而令人懷疑的是公投的從決定舉行到議題抵定的過程似乎總是過於草率而漸漸讓人們失去用公投決定公共議題的信心。若要重建人們對公投的信心,勢必要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相關措失才能重啟人們回到公投票箱前的意願。
近幾年,台灣的選舉從「反賄選」及強調「公民意識」的正向態度漸漸走向「台灣人」意識,剛要拙壯的民主新苗馬上進入嚴肅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複雜議題裏。每次的選舉都得思考一次是不是台灣人的問題,對自我進行族群認同的心理分析,對候選人進行族群認同心理分析同樣地也要對政黨進行族群認同的心理分析,每次選舉,全台灣像極一場批鬥大會或一場全島心理分析自白大會。真的,只要上上網站看到一些人發言都得先聲明自己是本省人或外省人,或說出自己的政治立場免得被人貼上顔色標簽,就不得不承認這個「台灣人」起乩大典,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巳然在全台起乩。台灣人,這個問題化的對象隨著四屆本省人總統的執政得到其論述位置及存在的合法性。它隨著對極權政府、外來政權的反抗、台灣主權的爭取等一連串論述而得以成形,它一方面是選舉時方便、明確、好用的口號外,它另一方面卻又象徵著台灣人民主權的核心價值。它即民主又民粹。這個複雜議題在近五年來似乎逐漸走到一個荒腔走板的地步,人們變得很難批評公共議題,一發言就惟恐被貼標簽。堅持某種價值是一種「美」,但是若人們不敢再批評政策或公共議題,或許不見得是件「美」事。
然而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台灣人」這個問題近幾年在台灣形成的問題化作用倒也不全是負面的民粹意識形態,因為台灣人第一次有那麼長的時間與自由好好思考台灣人的意義,但是相對地,我們也不得思考中國人的意義。這個東西不是簡單的用一種地理概念的分化或民族語言文化的分享或差異就可以簡單定調的,台灣人的意義是如此複雜,就好像在大陸的中國人經過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也得重新思考中國人的定義。這個東西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文化習題,我們深深陷在自身的歷史性與不同於過去條件的當下之間,我們的論述如搓揉的麻繩般彼此糾纏卻又層層分明,我們的社會有經歷二戰的一代、有經歷經濟奇蹟的一代、有經歷逐漸民主開放的一代、還有正要面臨全球化的一代等等,我們文化裏的核心價值會隨著每一代的當下環境與條件產生或多或少的位移與滑動。在我們高喊著台灣人作為台灣社會內的最高價值時,也許來日將會被世界公民或地球公民的價值所取代。
其實在全球化的經濟概念下,世界公民的口號呼之欲出。(當然這還是一段很漫長的路)既然如此,我們當然也能放眼世界提出一種在環保概念下的地球公民概念。很多國際上的問題都不再是以國籍、種族等概念就足以涵括的,很多的對立只是某種論述的簡單化約,然而在世界史的歷史教訓下,這些近乎意識形態的對立,不斷地加強人類的痛苦,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有深切的反省。(但是我相信這也不是短時間內擺脫的掉的)近來,在國際上有關北京奧運與中國對西藏的人權問題仍沸沸揚揚的爭執不休。 做為一個台灣人,看北京奧運與西藏問題則是很複雜的。在國際上,中國政府與西藏問題的爭議在於新聞來源的封閉性,中國禁止國外媒體在西藏的採訪,使得外媒在資訊不公開的情況下,只能使用一些週邊消息、圖片與影片,甚至有中國學生(不知是否海外)組織網站駁斥國外新聞的不公正與失真報導,對於媒體,報導不實是無法建立其媒體的公信力,然而,目前西藏問題的急迫性不再於爭論誰說的是真的,而是如何平息這場「風暴」(目前我們在資訊不公開的情況下,實在不知該用什麼詞來說西藏事件)。
國際上,是否杯葛奧運成了熱門話題,然而達賴喇嘛卻呼籲各界不要杯葛奧運,其實這是一個很務實的呼籲而非唱高調,因為中國人在國內原則上是接受單一口徑的官方報導,而國外報導又苦於無資料來源,因此一旦發起抵制奧運,只會造成中國人與藏人的仇恨加深,藏人並無法在這次國際聲援中得到實質的幫助。但是難道要坐視不管?也不一定如此,抵制聲浪也可以轉為支持聲浪,支持中共高層與達賴喇嘛的對談或協商也是其中一條路。記得看過德蕾莎修女說過一句話:「不要叫我去參加反戰的示威遊行,等你們要支持和平時再找我去吧。」同樣一件事,兩種想法所產生的情緒卻很不同。我希望中國不要在各界壓力舉行奧運,更不希望中國在各界壓力下可能以高壓方式處理西藏問題。然而現在各界的抗議聲浪,使得在有些中國人民心裏開始凝聚民族意識以抗外界聲浪,這種對抗似乎就要模糊西藏問題,而使其無疾而終。然而如果中國政府這次能把握機會重新建立與西藏關係,並好好舉辦奧運,將會為其「改革開放」奠定良好基礎,畢竟一個開放社會是要能容許不同聲音的,西藏問題雖是危機但不啻是個轉機。
我們的時代除了仍然面對著人權問題外,同時間衝擊我們的還有全球經濟、環境甚至糧食問題又重新回來了。我們除了以地域標誌某一部分的身份認同外,也同時會在這些全球問題下被指認為要對這些問題負責的主體,期待一種地球公民時代論述的來臨。
「我所寫的不過是虛構。」﹣﹣傅柯
14.4.08
傅柯網網相連
法國文化電台在傅柯特輯裏整理了一長列的與傅柯相關網站有英文法文等
在此轉載連結,打算慢慢將其網站簡介翻成中文。
COLLOQUE DE CERISY SUR MICHEL FOUCAULT
2001年在Cerisy辦的〈藝術、文學與傅柯研討會〉,主辦人Philippe Artières。網站內容有參與文章題目、摘要、來賓。(法文)
對談類網頁:
« HUMAN NATURE: JUSTICE VERSUS POWER », DÉBAT ENTRE NOAM CHOMSKY ET MICHEL FOUCAULT
喬姆斯基的網站,內有喬姆斯基與傅柯在1971年關於〈人的本質:正義對權力〉的辯論文稿。(英文)
POUR EN FINIR AVEC LES MENSONGES, ENTRETIEN INÉDIT AVEC MICHEL FOUCAULT
「終結謊言」與傅柯訪談,在《新觀察家》n°2228,於傅柯死後,1985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談到劣質知識份子形像。(法文 )
EXTRAIT SONORE (1/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1)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題為The Culture of the Self (自我教化)(英文錄音版,用聽的哦)
EXTRAIT SONORE (2/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2)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
EXTRAIT SONORE (3/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3)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
傅柯與藝術相關網頁:
COURS SUR FOUCAULT ET MAGRITTE
「我沒有說謊,這不是一根煙斗:傅柯與瑪格莉特」由 James Palermo教授開的課, professeur au Buffalo State College,在 Département d’Etudes politiques de l’université de l’Illinois (USA)網站.
NOTES DE COURS DE FOUCAULT À PROPOS DE MANET
傅柯1971年於圖尼斯Tunis關於莫內的會議節錄(在Foucault info網頁也有)(法文)
未完﹣﹣﹣﹣
有部分傅柯手稿上網,傅柯全部書目,相關活動及相關新書等。
傅柯檔案 Foucault Archive
有傅柯部分書籍電子版上網(法文版)
在此轉載連結,打算慢慢將其網站簡介翻成中文。
COLLOQUE DE CERISY SUR MICHEL FOUCAULT
2001年在Cerisy辦的〈藝術、文學與傅柯研討會〉,主辦人Philippe Artières。網站內容有參與文章題目、摘要、來賓。(法文)
對談類網頁:
« HUMAN NATURE: JUSTICE VERSUS POWER », DÉBAT ENTRE NOAM CHOMSKY ET MICHEL FOUCAULT
喬姆斯基的網站,內有喬姆斯基與傅柯在1971年關於〈人的本質:正義對權力〉的辯論文稿。(英文)
POUR EN FINIR AVEC LES MENSONGES, ENTRETIEN INÉDIT AVEC MICHEL FOUCAULT
「終結謊言」與傅柯訪談,在《新觀察家》n°2228,於傅柯死後,1985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談到劣質知識份子形像。(法文 )
EXTRAIT SONORE (1/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1)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題為The Culture of the Self (自我教化)(英文錄音版,用聽的哦)
EXTRAIT SONORE (2/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2)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
EXTRAIT SONORE (3/3) D'UNE CONFÉRENCE À BERKELEY SUR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3)傅柯1983四月十二日在加洲柏克來大學的會議。
傅柯與藝術相關網頁:
COURS SUR FOUCAULT ET MAGRITTE
「我沒有說謊,這不是一根煙斗:傅柯與瑪格莉特」由 James Palermo教授開的課, professeur au Buffalo State College,在 Département d’Etudes politiques de l’université de l’Illinois (USA)網站.
NOTES DE COURS DE FOUCAULT À PROPOS DE MANET
傅柯1971年於圖尼斯Tunis關於莫內的會議節錄(在Foucault info網頁也有)(法文)
未完﹣﹣﹣﹣
- 其他
有部分傅柯手稿上網,傅柯全部書目,相關活動及相關新書等。
傅柯檔案 Foucault Archive
有傅柯部分書籍電子版上網(法文版)
與傅柯相關的談話
主題:檔案 ﹣ 文明概念的出現(本主題翻譯自法國電台週五哲學節目網頁,純為資訊提供,歡迎指教)
節目製播:法國文化電台 ﹣「週五哲學」節目(每個禮拜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都有哲學討論)
時間: 二月二十九日
主持人:Marc-Hubert Floriot
訪談來賓:
1. 節錄Louis Althusser, Jean Cazeneuve, Michel Foucault et Georges Gusdorf 等人的辯論("Analyse spectrale de l'Occident", par Pierre Sipriot, 11 novembre 1961)
2.Raymond Aron et Michel Foucault對談, 第一次發佈於1967年五月八日於「歷史理念」 ("Les idées et l'Histoire").
內容主旨:(待譯 )
節目製播:法國文化電台 ﹣「週五哲學」節目(每個禮拜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都有哲學討論)
時間: 二月二十九日
主持人:Marc-Hubert Floriot
訪談來賓:
1. 節錄Louis Althusser, Jean Cazeneuve, Michel Foucault et Georges Gusdorf 等人的辯論("Analyse spectrale de l'Occident", par Pierre Sipriot, 11 novembre 1961)
2.Raymond Aron et Michel Foucault對談, 第一次發佈於1967年五月八日於「歷史理念」 ("Les idées et l'Histoire").
內容主旨:(待譯 )
13.4.08
傅柯週第五天
主題:時下傅柯 (本主題翻譯自法國電台週五哲學節目網頁,純為資訊提供,歡迎指教)
節目製播:法國文化電台 ﹣「週五哲學」節目(每個禮拜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都有哲學討論)
時間: 三月二十八日
主持人:François Noudelmann
訪談來賓:
Frédéric Gros. professeur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de Paris 12
巴黎十二大哲學教授
Stéphane Legrand. enseignant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de Lille 3
里耳三大哲學講師
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irecteur de programme a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哲學國際學院計劃主任
Paul Veyne. professeur honoraire au Collège de France
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
內容主旨:
傅柯辭世後的許多出版品及一些近來的文章,除了顯示他的受歡迎外,也更呈現出他思想的複雜性。這些內容粉碎了那些將傅柯過於簡單化的想象,像那些誹謗他是人道主義掘墓人的人和那些將他化約為捍衛邊緣人或將其關於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分析歸於己有的狂熱信徒們。
傅柯經常討論人及主體的問題,就好像他早期在學院時的研究及在法蘭西學院最後的授課所呈現的。同樣的這個尼采主義者,或者不如說是懷疑主義者,他從沒放棄在真理概念論述背後的真理概念。就哲學及政治而言,傅柯無法被化約歸於某個學派,某個潮流,停滯在規範化(正常化)作用中正是他在知識與實踐中研究不懈的主題。
討論相關書籍:
1. 康德,傅柯,《康德與傅柯:實用主義觀點的人類學》, Vrin出版,巴黎,2008年一月十五出版。
Emmanuel Kant et Michel Foucault- Anthropologie du point de vue pragmatique,
Vrin, Paris. Collection Bibliothèque des textes philosophiques - 15 janvier 2008
1.1 書介
「批判思想及人類學的反省將在以後的著作中研究到。」這句話結束於一個「歷史概述」的音節上,也是傅柯在編譯康德人類學(Vrin, 1964)時即放在心上的想法。這個註記無疑的預告了將來的著作,明顯的是首先自1963起,像「關於符號的書」以及1966年四月出版的:《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
事實上,這個簡短的三頁歷史概述,在康德譯文前頭放的只是一個濃縮的摘要,是摘自在索邦1961年五月二十日被列在主要優秀附加論文:康德人類學介紹,而Jean Hyppolite為報告人(rapporteur)(註:我不太瞭解報告人這個制度)。如果說這個題為康德人類學結構與起源的附加論文(la thèse complémentaire)一直沒有出版(除了譯文外),應該不是因為傅柯對它不滿意:而是在評審委員的建議下,他很快地,自1963 九月起,著手準備他將來之書的主要材料。
因此目前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很重要,這是第一次〈康德人類學結構與起源〉完整介紹得以問世,也因此使讀者能進入思想家的工作室,在其中可以看出其全部著作來自於與康德批判的辯論:何謂人?
康德文章由傅柯譯自德文
人類學介紹前言:傅柯著
介紹:丹尼爾德費 D. Defert ,弗宏斯瓦艾瓦德 Fr. Ewald ,費德希克格霍 F. Gros
2. 米歇爾傅柯,《治理自我與他人:法蘭西學院課程 1982-1983》,Gallimard/Seuil出版,2008年一月。
Michel Foucault, Le gouvernement de soi et des autres :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2-1983, Gallimard/Seuil - janvier 2008
2.1 書介
傅柯在法蘭西學院1983年課程開始於「說真話」概念的研究。這是隨著他對古代哲學再閱讀的研究。透過這個概念研究(說真話,坦白言說),傅柯以呈現真理勇氣是如何形成雅典人民主所忽略的倫理根本的方法再次質問希臘公民身分。他還以柏拉圖第七封信,一封新信,描述了隨著城邦的衰落,真理勇氣便轉變成一種個人對君王靈魂的指引。許多古代哲學的傳統主題再度被介紹出來:國王哲學家的柏拉圖主義形象,對書寫的譴責,蘇格拉底的拒絕舉動。
在這門課裏,傅柯塑造了一個哲學家形象,而這個形象以一種再度與希臘思想家們連結的方式認識,這是他在哲學現代性中所做的專屬擔保印記,這是他獨特問題化的運用,這是他的思想模式和其定義的存在模式。
「現代哲學,是一種在它與政治的關係中體驗其實在性的實踐。再者,它是在對幻象的批判、對圈套的批判,對欺騙的批判及對諂媚的批判中找到其真理功用的實踐。最後是,找到藉由自己或他人的實踐練習而形成主體的轉化作用。哲學相較於形成實在體驗的政治而言有如外在的。哲學相較於將其幻象作為一種組成真實話語的挑戰的幻覺領域有如批判。哲學有如苦修,即藉由自身形成主體,也就是如此它形成這樣一種哲學的現代存在。」
由費德希克.格霍Frédéric Gros編輯,由弗宏斯瓦.艾瓦德François Ewald及亞歷山大.馮大那Alessandro Fontana指導。
3. 《根據傅柯:姿態,抗爭,綱領》本書於前面文章中介紹過。
Philippe Artières et 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après Foucault : gestes, luttes, programmes, Les Prairies ordinaires - novembre 2007
4. 《傅柯的規範》,PUF 出版。
Stéphane Legrand, Les normes chez Foucault, PUF - 2007
4.1 書介
「我們從先人手中接替了正常」就是在這些詞彙上傅柯向一個新時代來臨招手,規訓時代﹣這是個主體停止藉由他們的系譜學以及他們在同盟系統中藉由習俗﹣歷史的機制進行自我認同的時刻,反而是規範無止境的糾纏,藉由不正常的相異性的迂迴使我們不再認識及指認:不再掌握他們的同一性和不再在他們自身週邊而是更靠近於推得更遠的其他那些令人不安的幽靈。(voués à ne ressaisir leur identité et à n'être auprès d'eux-mêmes qu'au plus proche du spectre inquiétant de ce tout autre qu'ils repoussent au plus loin.)(這句話有點近於亂翻的感覺,有精神再來翻。)
所以,人的童年時期不再是失去天真的記憶,而是不服從的最初形式;最初的不再是,自任何一趟旅程的彼岸開始,使他向他本來良善的幻象招手,而是在令人羞愧的野蠻物種下,指出其自身族裔所呈現的危險;瘋狂不再是荒誕滑稽的面具或在理性之外的崇高,而是一面映照它自身脆弱的緊繃鏡子。因為,如果說我們來到了「可數的人」替代了「可記憶的人」的時代,它不只是剩下規範的工作(編織正常與不正常的能指的無盡網絡)這種工作,就像我們常常相信的,不是在於生產社會統一作用的效應,反倒是操作管理的不同編碼的複雜系統。在內部我們是被當作或突然被視為主體。同樣地它加入我們現代主體存在模式,因此它將我們歸屬於探查這熟悉和奇怪的密碼:這是作者所關注的任務,即從傅柯作品中的關鍵概念之一開始。
5. 保羅維內著,《傅柯:其思其人》,Albin Michel出版,2008出版
Paul Veyne, Foucault : sa pensée, sa personne, Albin Michel - 19 mars 2008
(巳於三月傅柯週一文中介紹過)
節目製播:法國文化電台 ﹣「週五哲學」節目(每個禮拜五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都有哲學討論)
時間: 三月二十八日
主持人:François Noudelmann
訪談來賓:
Frédéric Gros. professeur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de Paris 12
巴黎十二大哲學教授
Stéphane Legrand. enseignant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de Lille 3
里耳三大哲學講師
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irecteur de programme a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哲學國際學院計劃主任
Paul Veyne. professeur honoraire au Collège de France
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
內容主旨:
傅柯辭世後的許多出版品及一些近來的文章,除了顯示他的受歡迎外,也更呈現出他思想的複雜性。這些內容粉碎了那些將傅柯過於簡單化的想象,像那些誹謗他是人道主義掘墓人的人和那些將他化約為捍衛邊緣人或將其關於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分析歸於己有的狂熱信徒們。
傅柯經常討論人及主體的問題,就好像他早期在學院時的研究及在法蘭西學院最後的授課所呈現的。同樣的這個尼采主義者,或者不如說是懷疑主義者,他從沒放棄在真理概念論述背後的真理概念。就哲學及政治而言,傅柯無法被化約歸於某個學派,某個潮流,停滯在規範化(正常化)作用中正是他在知識與實踐中研究不懈的主題。
討論相關書籍:
1. 康德,傅柯,《康德與傅柯:實用主義觀點的人類學》, Vrin出版,巴黎,2008年一月十五出版。
Emmanuel Kant et Michel Foucault- Anthropologie du point de vue pragmatique,
Vrin, Paris. Collection Bibliothèque des textes philosophiques - 15 janvier 2008
1.1 書介
「批判思想及人類學的反省將在以後的著作中研究到。」這句話結束於一個「歷史概述」的音節上,也是傅柯在編譯康德人類學(Vrin, 1964)時即放在心上的想法。這個註記無疑的預告了將來的著作,明顯的是首先自1963起,像「關於符號的書」以及1966年四月出版的:《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
事實上,這個簡短的三頁歷史概述,在康德譯文前頭放的只是一個濃縮的摘要,是摘自在索邦1961年五月二十日被列在主要優秀附加論文:康德人類學介紹,而Jean Hyppolite為報告人(rapporteur)(註:我不太瞭解報告人這個制度)。如果說這個題為康德人類學結構與起源的附加論文(la thèse complémentaire)一直沒有出版(除了譯文外),應該不是因為傅柯對它不滿意:而是在評審委員的建議下,他很快地,自1963 九月起,著手準備他將來之書的主要材料。
因此目前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很重要,這是第一次〈康德人類學結構與起源〉完整介紹得以問世,也因此使讀者能進入思想家的工作室,在其中可以看出其全部著作來自於與康德批判的辯論:何謂人?
康德文章由傅柯譯自德文
人類學介紹前言:傅柯著
介紹:丹尼爾德費 D. Defert ,弗宏斯瓦艾瓦德 Fr. Ewald ,費德希克格霍 F. Gros
2. 米歇爾傅柯,《治理自我與他人:法蘭西學院課程 1982-1983》,Gallimard/Seuil出版,2008年一月。
Michel Foucault, Le gouvernement de soi et des autres :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2-1983, Gallimard/Seuil - janvier 2008
2.1 書介
傅柯在法蘭西學院1983年課程開始於「說真話」概念的研究。這是隨著他對古代哲學再閱讀的研究。透過這個概念研究(說真話,坦白言說),傅柯以呈現真理勇氣是如何形成雅典人民主所忽略的倫理根本的方法再次質問希臘公民身分。他還以柏拉圖第七封信,一封新信,描述了隨著城邦的衰落,真理勇氣便轉變成一種個人對君王靈魂的指引。許多古代哲學的傳統主題再度被介紹出來:國王哲學家的柏拉圖主義形象,對書寫的譴責,蘇格拉底的拒絕舉動。
在這門課裏,傅柯塑造了一個哲學家形象,而這個形象以一種再度與希臘思想家們連結的方式認識,這是他在哲學現代性中所做的專屬擔保印記,這是他獨特問題化的運用,這是他的思想模式和其定義的存在模式。
「現代哲學,是一種在它與政治的關係中體驗其實在性的實踐。再者,它是在對幻象的批判、對圈套的批判,對欺騙的批判及對諂媚的批判中找到其真理功用的實踐。最後是,找到藉由自己或他人的實踐練習而形成主體的轉化作用。哲學相較於形成實在體驗的政治而言有如外在的。哲學相較於將其幻象作為一種組成真實話語的挑戰的幻覺領域有如批判。哲學有如苦修,即藉由自身形成主體,也就是如此它形成這樣一種哲學的現代存在。」
由費德希克.格霍Frédéric Gros編輯,由弗宏斯瓦.艾瓦德François Ewald及亞歷山大.馮大那Alessandro Fontana指導。
3. 《根據傅柯:姿態,抗爭,綱領》本書於前面文章中介紹過。
Philippe Artières et Mathieu Potte-Bonneville,
D'après Foucault : gestes, luttes, programmes, Les Prairies ordinaires - novembre 2007
4. 《傅柯的規範》,PUF 出版。
Stéphane Legrand, Les normes chez Foucault, PUF - 2007
4.1 書介
「我們從先人手中接替了正常」就是在這些詞彙上傅柯向一個新時代來臨招手,規訓時代﹣這是個主體停止藉由他們的系譜學以及他們在同盟系統中藉由習俗﹣歷史的機制進行自我認同的時刻,反而是規範無止境的糾纏,藉由不正常的相異性的迂迴使我們不再認識及指認:不再掌握他們的同一性和不再在他們自身週邊而是更靠近於推得更遠的其他那些令人不安的幽靈。(voués à ne ressaisir leur identité et à n'être auprès d'eux-mêmes qu'au plus proche du spectre inquiétant de ce tout autre qu'ils repoussent au plus loin.)(這句話有點近於亂翻的感覺,有精神再來翻。)
所以,人的童年時期不再是失去天真的記憶,而是不服從的最初形式;最初的不再是,自任何一趟旅程的彼岸開始,使他向他本來良善的幻象招手,而是在令人羞愧的野蠻物種下,指出其自身族裔所呈現的危險;瘋狂不再是荒誕滑稽的面具或在理性之外的崇高,而是一面映照它自身脆弱的緊繃鏡子。因為,如果說我們來到了「可數的人」替代了「可記憶的人」的時代,它不只是剩下規範的工作(編織正常與不正常的能指的無盡網絡)這種工作,就像我們常常相信的,不是在於生產社會統一作用的效應,反倒是操作管理的不同編碼的複雜系統。在內部我們是被當作或突然被視為主體。同樣地它加入我們現代主體存在模式,因此它將我們歸屬於探查這熟悉和奇怪的密碼:這是作者所關注的任務,即從傅柯作品中的關鍵概念之一開始。
5. 保羅維內著,《傅柯:其思其人》,Albin Michel出版,2008出版
Paul Veyne, Foucault : sa pensée, sa personne, Albin Michel - 19 mars 2008
(巳於三月傅柯週一文中介紹過)
1.4.08
Arte西藏特輯
血染西藏春天?和平北京奧運?
德法公共電視﹣ARTE [西藏特輯]這個月陸續播了許多跟西藏有關議題
今晚有其歷史的紀錄片可以看到藏人與英國人的友好關係
以及與中共政權關係的變化
之後有一場圓桌會談
關於這場現實的荒謬劇應該怎麼反應
應該怎麼思考應該站在什麼位置
和平象徵的奧運聖火巳燃
右手持和平聖火 左手摳打人民
封鎖消息 全國單一官方報導
這場奧運應該會讓在場上將進行一場公平尊重彼此比賽的運動員
比得有點不安吧
重點不在於是否反制奧運 而是面對一場疑似血腥鎮壓的暴力
似乎該有點什麼反應 有反制奧運的聲音 有不要反制奧運的聲音
有多重政治考量下的反應 有經濟政治考量的不反應
有問題複雜的難以介入 一場現代化過程的血淚史不只在歷史裏
它還在我們遙遠的身旁 我們在最難介入的位置成為旁觀者
但是我們也在與其生產歷史的同時性中
我們做了什麼 將成為什麼樣的歷史事件
然而對生活在那的人 只想要一個可以安穩吃飯睡覺的日子
雖然我們巳然處於一個不再有英雄的時代
但我們卻擁有比游擊隊更游擊的技術
我們可以看到拼圖碎片 也可以說點什麼
我們可以思考 也可以做點什麼
端看我們有多少想像力
德法公共電視﹣ARTE [西藏特輯]這個月陸續播了許多跟西藏有關議題
今晚有其歷史的紀錄片可以看到藏人與英國人的友好關係
以及與中共政權關係的變化
之後有一場圓桌會談
關於這場現實的荒謬劇應該怎麼反應
應該怎麼思考應該站在什麼位置
和平象徵的奧運聖火巳燃
右手持和平聖火 左手摳打人民
封鎖消息 全國單一官方報導
這場奧運應該會讓在場上將進行一場公平尊重彼此比賽的運動員
比得有點不安吧
重點不在於是否反制奧運 而是面對一場疑似血腥鎮壓的暴力
似乎該有點什麼反應 有反制奧運的聲音 有不要反制奧運的聲音
有多重政治考量下的反應 有經濟政治考量的不反應
有問題複雜的難以介入 一場現代化過程的血淚史不只在歷史裏
它還在我們遙遠的身旁 我們在最難介入的位置成為旁觀者
但是我們也在與其生產歷史的同時性中
我們做了什麼 將成為什麼樣的歷史事件
然而對生活在那的人 只想要一個可以安穩吃飯睡覺的日子
雖然我們巳然處於一個不再有英雄的時代
但我們卻擁有比游擊隊更游擊的技術
我們可以看到拼圖碎片 也可以說點什麼
我們可以思考 也可以做點什麼
端看我們有多少想像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