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懶惰是一種撒驕的表達。」
然而之前的我並不了解,我對自己的懶惰批判,也對伴侶的懶惰批判,更批判母親的懶惰,我以為懶惰是一種「不好」的人格特質,是要去之而後快的,是不可以拿來當藉口的,是一種不負責任、逃避的行為。
就算學會了儘量不批判,但仍對「懶惰」此一特質感到困惑,不知它有何意義。
直到今天意外地在圖書館讀到了《黑暗也是一種力量》,才找到「懶惰」所想要傳遞的訊息。
一直以來,對負面評價有一種迷惑,我並不堅信負面評價是絕對不好,但又不是很想的通負面評價的價值,它似乎是我們藉以理解正面評價的基石,卻又是我們急於一腳踢開的醜陋怪物。我們討厭自己脾氣不好、粗俗、愚鈍等等,卻忘了感謝這些「醜陋」讓我們看到純潔的光亮。正如傅柯在《瘋狂史》序言中提到的,透過瘋狂,理性得以被認識且自我認同,然而理性卻忘了感謝瘋狂。
但是即便我們瞭解了事物的正反或陰陽關係,我們仍無法避免對正向事物的追求、對負面事物的恐懼,結果我們仍拋不開對負面事物的逃避行為與壓抑。
然而在《黑暗也是一種力量》一書中,我看到一個最珍貴的禮物,那便是從負面評價中找到它所要給我們的正面訊息,這是對正反關係理解後的創造性思考的具體表現,這是對「法則」的理解與實際運用,而每一次從每一個負面評價中找到其可能相對應的正面評價便是人的創造力,簡單一點說,它是我們說的正面地看待事物。然而,正向思考並不是一種消極式的天真樂觀主義,它需要如上述般細節的描述,正向思考不是為了趨吉避凶所找到的消極保命之道,而是真正體會陰陽相生之道,接受正面與負面的同時存在所發展出的積極創新的行動。
一旦我們將自己內在的負面評價理解成一份給自己的未來「禮物」(待解碼),我們會對自己內在的負面產生一種積極、好奇的遊戲心態,進而取代過往的壓抑、自責、批判的消極心態。在前面一種態度中,我們會產生行動力、改變的行動,而後者卻會因為負面手法而產生更過度的負面情境,且更糟的是自己會重覆陷在此一負面情境中而莫名奇妙。
書中進一步提到了改寫劇本行動力,這和我前一篇文章提到的進入心理影像改變記憶情節的理念相似,不同的是,作者建議的是直接在當下的情境中做決定,把心理想要的落實成行動,藉以改變自己蟄居於過往無能為力框架下的思考習性。這的確是一個好方法,讓過去的自己結束,讓新生的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新行為模式中成長、茁壯,在這個新行為模式中做一個真正、完整的自己。
書中對負面評價的詳細討論也對應了最近對拳架結構的理解與體驗。在朋友的指點下,體驗了自我結構的完整性與在自己身體由大(結構)至小(每一個細胞)的專注之中便可應變無窮的極妙之處。從前搭手時,意識便會急忙來到與人搭手的點,跟著對方的來力左竄右跑的,再者則是忙著預測對方會從哪推來,我要如何化掉,總之腦袋總不停歇地跟著「對方」轉,而無「自己」。就像我們被意欲避免負面評價出現的意圖追著跑,而能量則都消耗在遣責這些負面評價上,而沒有多餘力量去做創造性的思考。好比一旦說了第一個謊言,接下來就會一直心不在焉的想著如何不要讓謊言被戳破或編織第二個謊言,哪來的力氣好好過日子。然而,一旦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的負面評價,那麼我們便會省下許多抗拒它的力氣而來思考此一負面是要傳遞什麼正面訊息給自己,就如書中用的很好的一個詞「禮物」,我們身上的負面評價其實潛藏著一個正面禮物,它曾是我們人格特質中完整的一部分,只是在某個時刻被驚嚇到因此學會了噤口不語,我們學習解讀它,其實也是把自己從那個驚嚇中解救出來,給予關愛,讓它不要再以一種過度的形式表現而回到它適度的表現狀態上。
我的確被書中介紹的方法給誘惑了,而且還是「利誘」,試想,若一項負面特質都代表了一個禮物,一個正面特質的找回,那麼接受更多自己所討厭的自己不就是找回更多的正面特質,那不是賺到了嗎?好比回收工作,拿廢鐵換現金。
於是馬上測試了一樣,「懶惰」。伴侶常說他的問題是懶惰,我都會在內心獨白,這是逃避的藉口,不願負責任的藉口,我對這個藉口很是不滿,但是我發現自己也會懶惰,且因為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我便極力避免懶惰,或會對自己的這個行為極力批評,但是我並沒有因此好受。今天我試著思考並找出懶惰可以給出的禮物,結果找到了「撒驕」,不是任性過度的那種,而是可愛的那種,突然對於懶惰有了不同視野、不同知覺方式,它看起來可愛多了,最重要的是我看到它所想釋放「想要感受愛」的訊息,這樣我就不會想要批判它了,而是花點時間照顧、陪伴自己。
懶得寫了,「自我關注」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