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11

明信片八

嘿 ㄌ

把妳寄來的幽默小花養在嘴角的微笑裏。一種微小確切的幸福(聽說是從村上春樹的書而來)。

但是 ㄌ,我覺得自己活得像不存在,惟一不同的是,之前對這種不存在感到焦慮,極力想變得存在,於是用力說笑,和所有相干不相干人等攀談;而今,不再焦慮,所以不會也不想用力在這種為了讓別人看見的行為上,於是徹底地不存在了。

我潛入深深地、自我地海裏,我和樹木花草說話,和自己說話,和朋友嘻鬧,但我不再講讓自己看來有學問的話,問看來很機智的問題,關心看來很人道的時事,我只在想說話的時候說話,因此,我幾乎安靜了一天,在學術討論的場合裏。這一次,我沈默的怡然自得。

我默默地感謝參與報告的人,他們讓我學習到許多,而這些東西將在我裏面成為孕育我思想的土壤,但是現在還不到我回饋的時候,於是沈默著。或許是因為過兩天也要報告,自己成為一個飽漲的思考體,沈默等待爆發的語言流淌充塞在三十分鐘的空間裏。

可是ㄌ,語言難道不是那切割歸類我們關係的元兇?它讓我們分心,它把我們帶離那言而無味的人身邊並趨向那機智風趣的人們,它將我們分類,然後告訴我們它將帶給我們思想,帶給我們溝通,這是什麼跟什麼,把我們切開再研究如何縫合,ㄌ,這世界真是顛倒極了。

沒錯,我是在發牢騷。然而這牢騷就和說出它的語言一樣不真實。

也許倒過來看世界,用幽默陳述嚴肅,才能讓我們活得真實一點。

寄上我們語言裏鏡花水月的瘋狂予生活在汗水中的妳

遠方的A

2 則留言:

Anna Chen 提到...

這樣說來,「格格不入」似乎是種謹慎的、儲備的、保持觀察與內省的正面態度啊~~ XD

在很多場合,好像都是認真不得,不能隨那有趣或無聊的的語言起舞。這幾天,我聽到三場風趣動人的演講,可是我的反應比以前「冷靜」許多。還是專注著,會笑,會鼓掌,會跟著思考問題,但就是多了個隨時抽身而出的內在機制:「我們不可能在(我聽到的)語言中結合,讓我抽離,讓我召喚體驗,讓我再上一層樓,我們在那兒見吧。」我現在似乎就是這樣想的。我喜歡這個保持小小距離,不斷自我callin,自由流動的聆聽位置。目前暫且就這樣吧!

artemis 提到...

嗯「我們在那兒見吧」這的確比在當下用語言的聲響掩飾陌生的不安來得更真實的交流著。

有時也許沈默更是一種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