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09

心靈速寫三

並沒有想把部落格寫成心靈成長日記的,但是它有這樣的趨勢(XD)
不過既然這樣就寫吧。

有時在與人相處,尤其是與親密的人相處時總會出現一些反覆的困擾,這些重覆是你如何用腦袋分析、論證都無法在情緒上說服自己的,你很困擾,你身旁的人也跟著小心翼翼,兩人都不快樂。你不懂,這個問題從何而來,又是否有可能消散。

上禮拜在床上靜靜坐著,本來只是在想著一些愉快的事,甚至只是感覺美好而想感謝很多人事物。然後就在這麼美好的狀態下,我哭了,A來了。

我並沒有招喚A(癈話,每次都是她自己跑來),她自顧自地說著關於祖母過世的事,那巳是五、六年的事了吧,然後說到她爸爸,她喜歡有爸爸。小時候,母親因為弟弟的特殊疾病總要特別照顧它,甚至在A 看來是偏心,A想著如果爸爸在就好了,他比較喜歡我,因為爸爸不在,所以 A自覺被冷落。後來,大人們離婚,A是支持的。後來,A的爸爸有一次來帶A和弟弟出去玩,進到車內,他指著一個小男孩跟A和弟弟說:「這是你們弟弟叫XX」。那時,A的驚愕不下於目賭一棟大樓在其眼前塌下。你怎麼可以,你怎麼可以,你巳經有我們了,你怎麼可以,去你的弟弟,去你的,A在心中狂叫,但是表面上仍愉悅而靦腆的叫了弟弟。A告訴我,她常覺得自己沒有真正去反應自己的情緒,但是她又覺得反正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出去一下,相處也不長,做個樣子就好了,何必搞得堪尬,而且要讓他知道我們老媽把我們教得很好(哼)不能丟老媽的臉啊。總之,還有幾次也是類似這種莫名奇妙的事,還有給了一些不曾兌現的承諾。A說,現在說來只像個荒謬的笑話,當時卻也滿心期待以為諾言會實現。

關於祖母過世,A是這樣說的,她在往生儀式上並沒有哭,她不願意哭,她不願意為和她巳沒有關係的人落淚。她要表現的陌生。 她要代替老媽出一口氣。

其實A很難過,畢竟也曾相處過,畢竟過節是他們大人的,畢竟她祖母也是人(也許也是個辛苦的人)。

我用力哭了一陣,直到覺得舒服為止。在A訴說的故事有兩個點,一個其實是要我正視面對祖母過世的真正情緒,因為這件事其實常困擾我,我常說服自己說,不用為那個人哭啦,妳跟她也不是那麼熟,而且他們一家人對我們又不好,對老媽也不公平,不值得啦。真的哭了,還有點太煽情吧。是嗎,是這樣嗎,情緒的來去有這麼多理由嗎?這一次不想聽這麼多大腦的聲音,這些大腦的聲音是為了不讓自己碰觸真正的內在,也許是自己不認同的或醜陋的。那麼那內在是什麼?是我哭了,我就是背叛我媽,這樣的自己讓自己覺得對老媽不公平與醜陋。但是我做為我,一個存在,為何要活兩個角色呢,為何要自己自以為是的扮演拯救者呢,這種半吊子的拯救只會把自己和被拯救者一起捲入輪迴的深淵吧,一直重覆相同的模式。

另一個點則是對於父親被新弟弟分享了甚至是佔有了的憤恨。那種自認本來是自己的,結果被另一個外來者給佔有了的憤怒與接續而來的恨意,那種沒頭沒腦的,突然踫出的事實,要你當下就要接受的慌亂與暴力,你連反應都來不及,就這樣撞上去了。這個恨意從沒被自己清楚指認過,它常被以蠻不在乎的方式給丟在一旁,因為恨意,所以更不願意好好面對它,以不在乎它來表達一點點自己惟一可做的反應。這個不被處理的恨意會隨著自己進到自己的親密關係裏去。

其中表現出來的當然是最明顯的不信任。不過我要舉的是另一個例子。例如當另一半(我真討厭用另一半,好像自己是不完整的)對別人好時,我就進入那個當初看到新「弟弟」的模式,為什麼要對他好,為什麼,為什麼,整個人不對勁,(當然有一部分是正常的醋意)雖然理智上不斷說服自己,這沒什麼,可是在情緒上卻是看到那個徹底失去「父親」的恐懼,然後,處於無力感的自己則只好用蠻不在乎面對。

這樣寫下來,就會知道為何腦袋總要千方百計的不讓我們與真正的自己相遇,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事都會造成生命的坑洞(《鑽石途徑》參考活水網語音導讀),當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時,會發現自己是如此不堪,而這與我們腦袋一直要把我們裝飾成一個完美的人的策略恰是背道而馳。愈是接觸自己,就愈發現自己的不完美,而且有時是可笑、可憐、無助的狼狽樣。不想要這樣的自己,想要電視上看到的某種人的樣子、或生活上看到的某種人的樣子,總之要丟掉這個又醜又髒的小傢伙。

要丟?可以。你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某種片面形像,展現給人看,也可以說服自己。但是那個小傢伙仍認得你是誰,就算你忘了,他還是會幫你想起來,你愈否認它,它就愈左右你的情緒。然後,我們說情緒的累積即可成疾。

算了,現在不是要講疾病。不管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都要去接受,帶著那個醜小鴨一起變成天鵝。那時的歡笑將會是打從心底徹底笑開來的歡笑。(我期許自己)

﹣﹣﹣﹣﹣﹣﹣﹣﹣﹣﹣﹣﹣﹣﹣﹣﹣﹣﹣﹣﹣﹣﹣﹣﹣﹣﹣﹣﹣﹣﹣﹣﹣﹣﹣﹣﹣﹣﹣﹣﹣﹣﹣﹣﹣﹣﹣﹣﹣﹣﹣﹣﹣﹣﹣﹣﹣﹣﹣﹣﹣﹣﹣﹣﹣﹣﹣﹣﹣﹣﹣﹣﹣﹣﹣﹣﹣﹣﹣﹣﹣﹣﹣﹣﹣
我倒底在幹嘛?為什麼一個論文就把我搞成這樣啊?(我真的太閒了嗎?)XD

*這篇文章同樣只是一個參考,一個我與自己相遇的經驗參考,希望能讓有機會看到的人,也有機會與時間去想想自己生活上、情緒上、行為模式上的盲點。至於事例的解讀,因人而異,但是自己能直覺認出是哪個點在作用。所以可以放心相信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