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07

Alain Brossat-【傅柯研討班】

傅柯訊息﹣ 1

訊息來源:當代思想圖書館之傅柯中心

主題:懺悔
主持人:由Alain Brossat (巴黎八大哲學系教授)和Muhamedin kullashi
指導的研討班 (為期兩學期,每月一次研討班,程度:碩士生及博士生)
時間:2007年 十月至 2008年七月
地點:在巴黎的 MSH Paris Nord(4, rue de la Croix Faron)
簡介:
根據傅柯觀點,自中世紀起,整個西方社會,懺悔被放在主要宗教儀式中,在其中我們等待真理的生產。懺悔聖事的規矩,告解技術的發展,質問與研究的各種方法等等,這些都賦予懺悔在宗教與俗世之中一個主要角色。如同支配關於性的真實話語的產生的一般模式, 真理的懺悔是能確認傅柯論點的範例,即真理不是本質上自由的而是透過權力的諸多關係所產生的。

透過對傅柯諸多文本及某些今日社會問題的分析,這些分析是要認出關於性的知識意志的諸多過程,它刻劃出現代西方在科學合法性的圖示中所行使的各種懺悔儀式(在人口統計學,生物學,醫學,精神科醫生,心理學,道德,教育學,政治批判)。
重建一個在實際及歷史的過程的方法中的權力分析,以及權力和欲望如何相互關連並形成某種關於主體或關於「欲逃離自身的事實」的知識。 這些分析試著理解這種權力 ﹣知識形式,即是懺悔在當今的質問,諮詢,傳記的敍述及文學之中的變動和轉化。

註:這裏沒說明要從哪些傅柯的文本開始,關於傅柯對懺悔的討論可以從他對基督教的自我技術的分析開始。也就是在 Du gouvernement des vivants 對活人的治理的講課中。此為1979-1980在法蘭西學院的思想體系史其中一部分的課程。關於此課程的摘要則收錄在傅柯全集的「言與說」(2002年的版本)第二卷的頁944。

在此文中,傅柯談到這個課程是從治理gouvernement這個概念開始的,他說:這個概念應該從更大的技術意涵及對人的行為指導的命定過程來理解。於是他從基督教的良心檢查及懺悔這兩個問題開始。懺悔可以說是主體自我不斷解碼過程,不斷說出關於自身的秘密,對它們進行辨認,進而使自己進入真理之中。

註:這是個人翻譯練習,同時也提供一點資訊給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指教。

原訊息內容如下
Octobre-juin 2007-2008
Paris: MSH Paris Nord

L’aveu
Dirigé par Alain Brossat et Muhamedin Kullashi
(Séminaire mensuel. Niveau Master, ouvert au doctorat. Premier et second semestre).
Depuis le Moyen Age, les sociétés occidentales, selon Foucault, ont placé l’aveu parmi les rituels majeurs dont on attend la production de la vérité. La réglementation du sacrement de pénitence, le développement de techniques de confession, des méthodes d’interrogations et d’enquête tout cela a contribué à donner à l’aveu un rôle central dans l’ordre des pouvoirs civiles et religieux. L’aveu de la vérité, comme matrice générale qui régit la production du discours vrai sur le sexe, est l’exemple qui doit vérifier la thèse de Foucault que la vérité n’est pas libre par nature mais que sa production est tout entière traversée des rapports de pouvoir.

A travers l’analyse des textes de Foucault et de certains problèmes de la société d’aujourd’hui, il s’agit de repérer les procédés par lesquels cette volonté de savoir relative au sexe, qui caractérise l’Occident moderne, a fait fonctionner les rituels de l’aveu dans les schémas de la régularité scientifique (dans la démographie, la biologie, la médecine, la psychiatrie, la psychologie, la morale, la pédagogie, la critique politique). Restituer une analytique du pouvoir dans le jeu concret et historique de ses procédés, la manière dont pouvoir et désir s’articulent et la constitution d’un savoir sur le sujet ou sur « ce qui le fait échapper à lui-même ». Il s’agit d’essayer de suivre les déplacements et transformations de cette forme de savoir–pouvoir qu’est l’aveu dans les interrogatoires, consultations, récits autobiographiques et lettres d’aujourd’hui.
場次時間
Dates des séances.
Les séances auront lieu : lundi 22 octobre 2007, 5 novembre 2007, 26 novembre 2007, 7 janvier 2008, 11 février 2008, 3 mars 2008, 7 avril 2008, 5 mai 2008 et 2 juin 2008.
會談學者
Intervenants : Alain Brossat, Muhamedin Kullashi, Martin Megevand, Florence Hartmann, Georges-Marie Chenu, Frédéric Gros, Jean-Pierre Marcos, Véronique Nahoum-Grappe etc.
連繫方式
contact
Alain Brossat : abrossat@club-internet.fr
Muhamedin Kullashi : mkullashi@club-internet.fr
地址
Adresse
MSH Paris Nord
4, rue de la Croix Faron
Plaine Saint-Denis
93210 Saint-Denis

22.12.07

心靈日記


最近在整理論文資料,接著也開始整理自己。
我的結論是:我著魔了。


還記得在宮崎峻的魔法公主裏一開場一個魔物狂奔在林中,最後就要衝進男主角的村子,男主角提起弓射向魔物眼睛,魔物倒地,露出肉身,原來是一隻山豬。
著魔就像是那個魔物,形體面目糢糊不可辨析,完全失去自己原來樣貌。山豬最後留下一句話是其著魔原因的線索。恐懼、怨恨是其最後的詛咒。

記得中間有一段打鬥是與白狼為伍的少女與達達拉城的女城主之間的對戰,男主角最後在兩人中間各捉住其中一隻手,並說出一句旁觀的人才看得到的真相,他說:你們看這就是憤怒與恐懼的樣子。

這句話深深憾動住我。因為我覺得自己就是因為憤怒與恐懼幻化成的那個魔物。


意外的在書訊的網站,連結到一個關於閱讀的網站,裏面有許多訪談與書籍導讀,對於在國外的我而言真是一大喜訊,更大的喜訊是它是用聽的。活水網裏的水資源中心的內在探索,這是我最近聽的部分。

在裏面有兩本書「不逃避的智慧」及「鑽石途徑」是導讀主持人與胡因夢的訪談,其中談到覺察但不要批判,這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因為讀哲學的關係,批判就相當於我們的工具或基本態度,但是它竟然說覺察而不批判,這怎麼可能? 這是她提到克里希那穆提時說的,她說克氐提到當我們感到某種強烈情緒時,先不要急於解決它,而是去感覺它並與它共處。這也很有趣,或說其實有點違反我的習慣,當我有某種憤怒或焦慮時,我會感覺到它,然後左思右想它為什麼會形成,是什麼原因,要如何快快平靜,不要再憤怒或焦慮,然而它卻要我們與內在最深的焦慮共處,安住其上。

在這兩本書的訪談中,我體會到不少,或說又重新去思考一些人生態度等問題。因為自從讀哲學後,對自己以往有興趣的宗教及心理等議題的書都暫時擱下,一方面覺得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哲學的書裏遇到或探討,另一方面則是比較沒有時間看其他方面的書。但是最近的經驗讓我覺得,我們不可能只看某一方面的書,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多面向,沒有一種獨斷的方法可以簡單說明我們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所以我自以為只要看哲學的書就好,這是一種落入偏見的狀態,也就是開始執一邊,接著如果一直極端下去就是要著魔了。


因為聽了書介,於是好奇的看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兩個網站 ,然後我在站二看到這段引文:
“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會消失。
你無從抵抗妳沒給它真實性的東西。抵抗一件東西這個動作,就是給它生命的動作。當抵抗一個能量,你就是將它放在那兒。你越抵抗,你就越令它真實----不論你在抵抗什麼。“

這句話深得我心。雖然我一直有這樣的體會,但是他說的很清楚並點出了方法。我知道如果我們一直不想面對某些人事物,那麼它就會一直以不同形式來到我們面前,而且這是很殘酷的來,不是我們對自己或對別人說個謊或編個藉口就可以交待過去的。只要你還是對某些人事物有所抗拒,那麼你就會一直接受這方面的考驗,直到你學會這項功課。

而克氐在此一句話,清清楚楚點出這種循環是怎麼回事。抵抗與靜觀。你越抵抗,你就越令它真實,不論你在抵抗什麼。想想練太極拳的經驗,不也是同樣道理,你越抗,就被甩得愈遠,你以為是對方力氣比你大,不是的,是對借你的力把你拋出去的。我知道啊!可是怎麼一遇到生活上的不滿意我就馬上抗起來了,整個理性開始在腦內運作,計算,分析,計較,不要讓自己吃虧了,馬上批判起來了,於是我要抗的對象就在我的理性運作過程中鮮活起來了。的確,是我們抵抗的動作使對象擁有生命的。就像傅柯的考古學分析,我們的知識對象是如何在各種話語論述中形成。我自己就在讀這個,為何沒把它融入在我的生活之中呢?


來法國之前正經歷感情上的痛苦,就我的部分,是信任被全盤瓦解的痛苦。那時在腦中反覆思索的是五個W : why, how , what , who, when。反覆的思量,想比較出來是誰的錯,是誰的問題,如何不要再歷經同樣痛苦等等等。腦中不斷循環著各種理性計算,及負面情緒。到了法國,卻沒有因為新環境而有新氣象,反面被自己無謂的內疚感、與責任感給折磨著。例如:借錢出來讀書,沒有照顧家裡,是不是真能讀得完等等。雖說出來前不是沒想清楚,但,當日子漫長的在過時,這些無謂的責任感的催促就會使人漸漸陷入單一邏輯的死胡同裏。於是我認為我的經濟不是獨立的,所以我不該有任何享樂式的花費。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有意無意或時不時的會來到我的耳畔,似乎是有道德良心般的在警醒自己,然而卻是在一點一滴的窒息自己。

當自己在自己無限放大並無條件合理化的焦慮中痛苦而不自覺時,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由於學語言所帶來的挫敗感又加重了窒息自己的力道。常常太在意別人聽不懂我說的話之後那種有意無意的輕蔑或不理睬,於是產生了一頂法語緊篐咒,只要別人一個小動作,一句回話聽不懂,就不敢講下去了。就像實驗中被制約的動物般,再也沒有跨出牢籠的勇氣,僅管不再有電極。這種語言問題,把自己降級成二等公民,即使我今天是花錢的大爺,也沒有大爺的氣魄。

這種自身背景與語言的挫敗感把自己逐漸變形成刺的魔物。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刻,只要一感到害怕就把刺伸出來,把自己關起來。以為這樣就可以阻隔一切,可以不用看不用處理,但是卻不知道伸刺這個動作是要耗血的,就像打電玩時,用愈強的功夫就會耗血愈多。於是自己愈來愈痛苦,但是卻沒有具體原因,自己也沒有因逃避了討厭事物而開心。


朋友轉寄了王文華的文章,覺得有趣,於是又上網去它的網站看許多其他文章。發現他最近的文章剛好也在反省一些生命的議題。於是就貪婪的閱讀。

我發現,這個時候的我似乎在向外尋求出路。我渴望一些東西來拯救自己這種沒靈魂的狀態,但是又不太容易被安撫,我尋找,但我沒有方向。只能東拿西取,不適合就丟,再往前找。


此時,親人正面臨一場生死交關的手術。
我發現我巳無思無想了,我巳經讓自己疲累到無法恐懼害怕了。


手術成功。我像違規的騎士沒被警察捉到般的呼了一口氣。好險。
但是我後來覺得不對,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我一直相信任何挫折或痛苦都是有意義的,它是我們是否得以轉化的跳板,不去正視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或從中改變某些自己的狀態,是可惜的。

也因此,我也開始思考自己來法國之後,為什麼愈來愈痛苦,這麼一件別人眼裏的美事,怎麼被我做得這麼黑暗,毫無色彩可言,更別提浪漫了。於是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也發現原來就是也痛苦到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會有轉寰的餘地。我認為這些痛苦是有意義的,其程度也和心靈可轉化的程度成正比,之前自以為自己很有想法,很能看透一些事情都只是一些小知小見,但是就因為自己有些小知小見,所以更不容易承認自己是錯的,所以只有透過感情的、異國生活的這種全新經驗來看出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恐懼或憤怒,當那些小知小見被這種新經驗挑戰成功,那就表示兩件事,一是你會經歷自己不知如何面對的痛苦,但同時是,你有機會讓你的心靈更茁壯。


在把這些感覺跳躍式寫下來之前,和h口頭討論過自己的這種狀態。聊完後,有一種吐完之後的清爽感。有一種身體真的變輕了的錯覺。就像隻魔物在體內的鐵丸(子彈)被取出之後,其豬的原型才呈現出來。

我的確有那種變回人的感覺。就是可以去感受吃喝玩樂的人。而不是緊繃在自己的焦慮所幻化出來的抽象世界裏。


這期間透過朋友轉寄王文華文章到書訊網站裏意外聽到活水網的書的導讀或是看的電影等等,都是在逐步的打破自己外面的那道牆,我不是要特別說誰的東西最好,要拿來信奉,只是他們都或多或少扮演了一些重要角色,所以就都列出來。

王文華流行館

克里希那穆提的站一站二,裏面談健康的資訊也可以參考。

活水網 (水資源中心裏有很多不同類別的書的導讀,很方便,而主持人的討論也不錯)

心靈工坊書訊網站

*有一本新書似乎很有趣 占星·業力與轉化 ── 從星盤看你今生的成長功課
這讓我想到以前看的前世今生的書,都是在找方法去探問我們此生的意義以及要面對的問題,網站有書序及譯者序,很有意思。

註:這本來該只是一篇日記,但是也許有些分享是有意義的,對某些人來說,所以就放在部落格裏。

24.11.07

un poème sur la création

Il y a une ligne qui s'étend sur la toile
Il change tout le temps comme le nuage dans le ciel
Parfois, il danse joyeusement comme un magicien
Mais, la plupart du temps il me laisse dans le noir comme un mystère
Je cherche ce qui m'amèrnera
Je me sens bien quand je suis dans le parcours mystèrieux
ô belle ligne
quelle ligne de corps
où tu m'amèneras
au ciel
ou
en enfer

---------------------------------------------------
on a fait un exercice à propos du poème. celui-ci n'est pas assez bien mais c'est ce que
je pense après avoir vu un film français. "Les belles noiseuses."
je peux peut-être le récrire un jour.

16.11.07

[法國學運_LRU] 反抗運動的內在辨證

今天 投票是否繼續封鎖校園
在集會前就到處可以看到反封鎖的傳單
這種運動的內在反對聲音是必然 的
畢竟對理念的支持是一回事
而方法的使用則不見得會達成共識
有些溫和主義者不喜歡太激動的方式
較激情的運動者則不喜歡慢條斯理
看起來不太有効的方法

此外 罷工罷課其實都是對員工或學生的一種消耗
是一種間接傷害
然而若要能形成與政府有効協商
勢必要有足夠的強勢立場
這種對立的遊戲法則 似乎到哪都一樣

雖然我不想罷課 但是基於支持它做為一種強勢手段
的立場 還是去 投了
雖然 罷課與不罷課都是站在反對這個大學自主法的立場
只是方法不 同 但是不罷課的方法是什麼呢
如果反對 卻沒有聲音 那麼誰知道你的反對呢
如果缺乏反對的手勢 那麼反對是否存在
這實在是很複雜

沒想到也會遇到跟自己有關的罷課問題
雖然 博士生其實是不受影響的
還是要加緊自 己的節奏

[法國學運_LRU] blocage ou pas bolcage?


La réunion du blocage 16 nov 2007-11-16
On a eu lieu une réunion pour la décision du blocage à Bordeaux 3 cet après-midi. C’est une longue réunion de 12H30 à 15H30. Il y avait environ 1600 étudiants-es. On a d’abord expliqué la loi LRU et puis chacun qui veut parler est allé devant les assistants. J’ai remarqué que le blocage de la fac ne se conforme pas à l’espérance de tous les étudiants. On a aussi reçu un tract d’antiblocage à la réunion.

Antiblocage, ce n’est pas pour la loi LRU, mais contre l’empêchement du travail. À vrai dire, ils ont raisons. Il dit :
On n’est pas le jouet de partis.
On ne laisse pas sa décision à la main d’autres.
On paie pour travail, mais pas pour grèves.
On a droit propre de faire travail.
On doit voter pour exprimer clairement son choix en votant.

Alors, je suis d’accord leur point de vu dans un certain aspect et je suis sûr que le blocage heurte les étudiantes. Cependant, est-ce qu’on a assez de temps pour chercher une façon plus efficace ? Si, on en a, on le fait. En fait, le syndicat étudiante UNEF a négocié avec Madame Précresse aujourd’hui. Mais, ‘elle ne s’est engagée sur aucun des sujets’ dit-le représentant de l’Unef , selon le journal « sud-ouest » 16, novembre. Cet entretien avait lieu hier après-midi. Au contraire, la minist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a insisté que la réforme ne s’accompagnerait pas d’un désengagement de l’Etat. De plus, elle a affirmé que dans la loi, il n’y aurait pas de sélection à l’université. L’entrée à l’université se fait avec le baccalauréat.

Il me semble que la réforme est peut-être l’occasion de sortir certain problème qui dure depuis longtemps dans le systèm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pourtant on prend le risque de perdre notre liberté de nos pensées. C’est un vrai pari. Ce dont on a besoin ce n’est pas simplement la méthode rationnelle mais le courage d’aventure aussi.

Quant au blocage, je pense que c’est utile pour atteindre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le gouvernement et le représentant d’étudiants. Je suis donc pour le blocage, même si je préfère chercher une autre façon plus efficace. Si on peut la trouver, je la voterai. C’est sûr.

J’ai observé un fait qui m’a touchée beaucoup. C’est que chacun exprimait son avis dans la réunion bien qu’on ait entendu certaine voix de la censure du publique. C’est vraie démocratie, non ? On peut dire ce qu’on veut dire sans peur. C’est génial. Le résultat du vote est 1100 pour et 600 contre. Alors, la fac sera encore bloquée.

Finalement, je me suis demandé si la globalisation signifie l’américanisation.

無止境的內耗

自從打算讀博士以來 有幾次都覺得這真是一種榨乾自己的過程
每次一到精疲力竭的狀態時 就會看什麼都不順眼
任何小事都會被放大 任何一點感覺就可以逼淚水奪眶而出
什麼 都不有趣 什麼都令人厭煩
咦 這不是 憂鬱症前兆

總之 只是覺得自己又不行了
正踉蹌前行中
但是如果好好睡個安心的覺就可以好上大半
睡覺是有睡啦 但安心的覺 好像就很久沒有過了

最後 我目前還是覺得 一個好好的人不做 讀什麼博士 (台語)
bon courage à tous

13.11.07

美聲與夢幻插圖

看到留言 為了留住顧客 只好趕快補一篇中文版
在 Virgin唱片看到一張夢幻封面唱片
試聽一下果然好聽 回家上網查了一下 網站可以試聽
http://www.amelielescrayons.com/amelie_porteplume.htm
原來是被喻為仙女般的清靈歌手
而幫她專輯畫插圖則是http://www.samuelribeyron.com/
感覺上應該 也是蠻特別的創作型歌手
和上一篇文 章介紹的那 兩位創作型女歌手一樣 只是風格不同

11.11.07

les musiques dont j'écoute

J'ai emprunté deux albums de bibliothèque municipale. J’aime bien balader dans une bibliothèque en France. Au début de mon séjour en France, je me suis étonné que la BU de la France soit tellement riche. Ils ont, bien entendu, beaucoup de documents. À ma grande surprise, il y a nombreux de CDs musiques et de DVDs à prêter. Ce n’est pas possible à mon pays. J’aime donc visiter la BU en France n’importe quelle ville où j’ai voyagé ou j’habite. J’ai déjà visité la BU de Poitiers, celle de Toulouse et celle de Bordeaux. Je dois peut-être préciser que la BU où j’ai visité n’est pas la BU de l’université, mais la Bibliothèque Mériadeck ou Médiadeck qui est organisée par la municipalité.

Alors, retour à mon sujet original, les deux albums.

Le premier s’intitule ’merci maman merci papa’ de Agnè Bihl. Je l’ai emprunté pour la raison d’un titre intéressant. Son deuxième chanson est ‘j’ai pas le temps d’avoir 30 ans.’ Je suis fortement d’accord avec cette chanteuse. Il y a si nombreuses choses à faire que je n’ai pas le temps d’avoir 30 ans. À 30 ans, on m’a conseillé beaucoup de choses. Il faut marier. Il faut avoir un travail normal pour une vie normale. Il ne faut pas être une étudiante errante. Il faut être comme un adulte. Il y a beaucoup de ’il faut…’. Tout le monde t’a dit ‘il faut …’,

Mais je n’ai pas le temps d’avoir 30 ans. Trente ans, ça y est, trente ans c’est fait. Et moi, une pauvre fille, qui vit encore dans ses rêves. Je suis en France pour mes études de la philosophie. Quelle profession!

Voici, le site officiel d’Agnè Bihl. On peut écouter ses chansons dans la discographie.
http://www.agnes-bihl.com/

Et puis, le deuxième album, c’est à ANA M. http://www.ana-m.fr/
Je trouve que c’est magnifique bien que sa vidéo soit un peu bizarre.

[法國學運_LRU] contre la loi Pecresse


On m’a donné une affiche dans le campus de Bordeaux. Le syndicat d’étudiants appelle les étudiant(e)s de Bordeaux 3 et de Bordeaux 4 à assembler pour contre la loi Pécresse-Sarkozy, à savoir ‘relative aux libertés et responsabilités des universités’. Tout simplement, c’est une loi à propos de l’autonomie de l’université. L’autonomie est un beau mot qui nous donne une imagination démocratique. À travers ce mot, on peut imaginer que les universités seraient plus libres et plus puissances. Mais, c’est vrai ?

C’est justement tout contraire que notre imagination. On peut trouver trois points en concernant les défauts de la loi qui étaient expliquées par le syndicat d’étudiants sur une affiche. On peut les résumer en trois phrases simples.
1. La concentration des pouvoirs dans les mains des patrons d’entreprises.
2. L’assujettissement des enseignants et des membres du personnel administratif au président
3. Une hausse des frais d’inscription pour les étudiants
Chaque point nous a ironiquement montré l’indépendance perdue de l’université.

Mais pourquoi la réforme ? Qu’est-ce que l’intérêt du gouvernement ? La réponse est simple. La réforme de l’université est un moyen qui diminue la dépense nationale. Alors, la baisse du chiffre de la dette nationale manifestera comme sa réussite. C’est ridicule, non ? On ne fait rien afin d’éviter les erreurs. Le gouvernement nous dit que c’est une loi pour les libertés et responsabilités des universités, mais on a raison de craindre que les universités ne soient plus libres qu’avant. D’un côté, on pourrait dire que l’université est désormais libre de l’Etat en désengageant la finance de l’Etat. Mais, d’un autre côté, l’université retombe dans une nouvelle relation dépendante. Cette fois, la condition dépendante est plus serrée que l’autre fois.

À mon avis, on peut économiser tout sauf les domaines d’éducation et de médicine. Si le gouvernement retire l’investissement de l’éducation, la société sera au risque de cesser de développer. On pourrait peut-être temporairement diminuer la dépense nationale pour l’instant, mais on ne sait pas combien on va payer dans l’avenir.

J’ai contre cette loi pour deux raisons. Le premier point, c’est la hausse des frais d’inscription. En ce qui me concerne, l’éducation supérieure ne doit pas devenir un droit propre pour les riches. L’université doit choisir ses étudiants par ses capacités mais pas ses argents. Dans certain cas, on trouve qu’on peut changer le statut social par le moyen d’entrer l’université. L’augmentation des frais d’inscription augmente à la fois le seuil pour entrer l’université. À long terme, il va aggraver le décalage entre les riches et les pauvres.

Le deuxième point, à cause de cette loi, l’université supérieure sera privatisation. L’université sera gérée comme une entreprise. En effet certaines disciplines supprimeront par l’intérêt du patron d’entreprise. Par exemple, la philo, le socio, etc.. C’est très évidemment.

D’être une étudiante étrangère, je dois franchement dire que c’est triste de voir l’exécution de la loi Pécresse-Sarkozy parce que j’ai trouvé que le projet de l’autonomie de l’université à Taïwan n’est pas réussi.

*Vos conseilles à propos du français sont toujours bienvenues.

8.11.07

l'écrit de n'importe quoi

Je suis malade depuis tros jours.
Je ne peux me concentrer à ce que je fais.
Mais ce n'est peut-être pas à cause de la maladie, c'est plutôt un problème
personnal, je crois.
Il faut que j'aille chez medicine mais il y avait du monde dans le cabinet hier après-midi.
Hélas, le grippe est de saison. c'est un mot seulement que je peux dire.

J'ai mes cours quand même,les cours allemand et l'écrit français, bien que j'aie mal à la gorge et tousse gravement.
J'ai décidé de me lever tôt demain matin pour consulter un médecin.

J'ai toujours passé trop de temps devant la télé chaque soir. c'est une catastrophe.
Mais il n'y a aucune façon de m'arrêter.
Pour moi, tous est nouveau même si ce n'est qu'une nouvelle générale.
Je voudrai savoir comment il raconte en français et ce que les français pensent.
A travers la télé, je peux savoir beaucoup de chose que je voudrais connaître.
Autrement dire, la télé peut satisfaire une partie de mes curiosités sur la france.
En effet, je ne peux me quitter la télé après le dîner.

Il pleut. Je dois travailler.

30.10.07

柚子的長途旅行 2



關於那個東塗西寫的年紀
曾經有一個那樣奢侈的時空
和似乎永無止境的微小靈感
鼓脹著我們
只要一陣風
就讓我們得以敖遊在煩瑣生活的上空

如此恣意地想像著
如此纖細地感受著
一直 一直 這樣似幻似真的來到現在這個年紀
來到這個看什麼都 無比實際的年紀
所有生命裹的叨絮都不再是遙遠的想像
所有人生課題像是衝著自己而來
逼自己立刻提筆作答

每一道 題都以勢不可擋的尖銳之姿提問
然後 你看到自己 那個 夢般築造之軀 竟是此般飄渺
你用詩句精心包裝起的雍容之姿 竟是如此狼狽
你用小說粹煉出的靈魂 是不堪一道火苗劃過的灰燼
你用盡力氣的青春歲月 如今卻顯得蒼白無力
你啞然於大夢初醒的驚愕中

"生命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無數憎恨的蝥子"
張愛玲這句話 從前看過 懂得但還不大有體會
近日在電子郵件裏再看到這句話
頗有悽悽之感 真是寫 得精準生動啊

然而日子仍接續
學著把吞噬夢境的現實再編製成夢
於是書寫繼續 想像繼續 日子得以接續

於是我收到了你的柚子
在些許滄桑歲月裏提煉酸澀的純淨
在簡單的故事裏透露人事的倜悵

然後 我們 都笑了

29.10.07

柚子的 長途旅行


一早 一陣門鈴尖銳劃破夢境
bonjours, j'ai un colis pour vous
d'accord
按了開門鈕,匆忙加上外套,抓了抓頭髮
趕緊下樓去拿包裹

黃牛皮紙袋 安靜地佇立在走道的牆邊
門大開 郵差走人
關上門 拾起安靜的紙袋

老友的名字整齊地寫在紙袋上

馬上想起準是朋友的書出版了
這時起床氣頓時消散無踪
代之以一股欣喜之情 也有朋友遠道而來
的暖意

回到房裏 迫不及待的開起包裹
斗大"柚子"掉了出來
圓滾滾地 像是朋友慣有的有精神的招呼
開心的帶著柚子躲進被窩
書上的文字和腦裹的回憶融化在被窩的暖氣裏
昏昏沈沈地 感覺又回到六七年前的自己

出門 待續

25.10.07

也許是小說 Y

傍晚 七點多的光景 電車站仍是人潮絡繹
Y 與一同上德文課的同學親熱的道別後 便進了電車
灰濛濛的天色襯著些許倦意 Y的身影顯得有點無依
電車徐徐地過了幾站 下了課的學生們 把冰冷的車廂
擠得暖烘烘地 人羣雜沓好不熱鬧
Y見人多了 便從折疊椅上起身 斜靠在折起的椅背上
閤上眼 張大耳朵 聽著人們的閒聊

一會兒之後 Y面前站了一個身材高大的男生
黑色大外套 黑皮鞋 似乎有種瀟灑
電車內 人潮未見消退 男生亦是男人 與Y僅一手掌大的距離
Y僅管眼睛是閉著的 但仍清楚感到男人的黑色長外套裏
隱約散發著混合香水的體溫
Y 仍緊閉著眼 想像一陣突然的緊急煞車 就可以跌進男人的黑外套裏
那裏 也許是隻身異鄉的Y 渴望的溫柔
那裏 也許只是365個沈悶日子中的一道暖流
那裏 也許只是一個想像的遠方
但這片刻的曖昧距離 卻巳教Y著實做了一陣好夢

下了電車 天色巳是黑藍 回到家的人們紛紛點了黃澄澄的燈
準備起晚飯
空氣冷冽 叫人直打哆嗦 然而在昏黃的街燈下行走
卻有著莫名的暖意 約莫是對那一道道泛著橙色亮光的窗
有著對家人的想像吧
Y想像著自己即將回到有著昏黃燈火正備著晚飯的家
不禁 迫不及待地加緊了腳步
蹬 踏 前 行

31.8.07

[樂生] 歐洲最後的麻瘋病院

八月二十七日的Bordeaux 7 刊載了一篇 Courrier international的文章。
標題是 La dernière léproserie d'Europe 歐洲最後的麻瘋病院
由馬德里記者El Pais 記述與院民的談話與此院歷史,基本上是一篇簡短的介紹。

這間麻瘋病院座落在離 Alicante 不遠的迷人山谷的Fontilles社區裹,
在西班牙東南邊,設立於1909年。目前四十幾位住民,平均年齡七十歲。

記者訪問一位84歲的院民,他接受訪問但不可以拍照也不可以供佈姓名,
因為考慮到其親家的家人,怕被別人指指點點。

在1950時,37棟建築物住有400人。而治療也只是減輕症狀而巳,要到1982年
才有有效的治療問世。這片70公頃的土地是由一道超過3公里長、高3公尺的圍
牆守護著,守護病人並且也是守護牆外的人。

院內有宗教團體的義工在裏面幫忙,然而隨著有效治療的問世,此院巳轉型
為對抗特殊區域疾病的研究中心,並且也是國際對抗麻瘋組織聯盟(ILEP)一員。
而麻瘋病友只要定期回疹即可。 而要繼續住在院內的病友也可以免費居住。
目前在西班牙每年發現的新病歷只有15名,可說是很低的比例。

這篇文章大抵上就是介紹此院的過去與目前狀態,只有一位病友的介紹與一位
志工的介紹。 基於對樂生院問題的關注,於是簡單介紹這篇關於麻瘋病及病
院的相關報導(不是詳盡的翻譯),文章可以於網站上以訂戶身分進入看。

30.8.07

擱淺於學術海彎

前輩為研究計劃回法國收集資料。

昨晚通了電話,就即將進行的工作粗略討論了一下。

講話,這真是件幾乎要被我遺忘的日常能力,在這裡的生活多半只要
聽,看就足以悠遊自在,何況又是在沒課且漫長的暑假,連可能講話
的對象都消失在渡假氣氛裹了。

當自己需要說話時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空」...空白。在進行法語植入
過程中,似乎有些什麼以中文習慣建立起來的個人特質也不著痕跡地
被抹去。愈發不能辨視自己,在自己的名姓裏,於是那些關於過去的
歡欣悲傷或未來的展望理想都與己無關似的被留在台灣了。

前輩問及自己的目前計劃是什麼?赫!驚醒猶在午夜被鬼魅纏擾的我。
沒有計劃。我必須這麼說,即使目前巳是將邁入第二學年度博士班的
留學生。何其奢侈啊!沒有計劃。何其困擾啊!如泡沫般飄浮的存在
著,眼前繁花似錦,阡陌之徑錯綜,暈眩著我,巳無法意識作博士的
定義為何,也無法對此作規劃。而這個問題實巳深擾我多時,有很多
我還不知道的東西一直在我週圍膨脹著,這些不斷膨脹著的東西遮蔽
了我的視線與路線,於是便這麼迷路了,仍不自知。

我聽到自己在和前輩講話。那些令我感到左支右絀的講話,那內容、
音調與字眼,像從冰箱裏拿出來的冷凍食品,我感到自己沒有熱情。
沒有對自己正在做的事的熱情或甚至是一絲絲的天真也好,但,沒有。
前輩平靜的談著他看到的資料與正要做的事,雖不是用高揚的音調或
急切的語速,但卻隱隱感到一種愈益明確的目標與熱情在那平靜的語
調中流溢出來。

我沒當過前輩的學生,也不算聽過課(除了兩次左右的演講),原則
上我不太瞭解前輩,但是他說過的一些話,總是會讓我在閱讀Foucault
的過程中回想起來,然後發現,原來他那時說的可能是這個或那個。
前輩是個很重視創造性的人,也許是受其本身研究內容啟發,我們也再
度提到這個話題,我對這個問題思考很久,關於問題意識與哲學或創造
能力,這不是現在此一階段的我有能力或需要去擔心的,那是在一連串
的可見性裏察覺其不可見性,而不是智力遊戲般地在語言上閃耀著瞬間
的慧黠或機智,這是一直到最近我才有辦法放下的焦慮。一方面是從閒
書裏看到的一句話 “Si tu veux percevoir l'invisible, observe le visible.”
--Petite philosophie des arts martiaux
這句話對我展示了兩個層面,一是Foucault的作品所企圖揭示的;另一
則是對持續努力的肯定。而後來又在 Qu'est-ce que les Lumières?看到
一句話,“ je pense, toujours le travail sur nos limites, c'est-à-dire un
labeur patient qui donne forme à l'impatience de la liberté.”
(我認為要持續各種關於我們的限制之工作,這也就是說,
一種孜孜不倦的辛勤是為了自由當下的鼓躁﹣﹣暫譯)這句話在文末
以一種溫和卻透著堅定不悔的口吻為這篇文章劃上句號。我深受感動。

如果說在少許的閱讀中,Deleuze以詩般的精準語言書寫哲學讓我驚豔,
那麼在Foucault的滔滔不絕裏,彷彿總有他耐煩著伏案的背影令我感動。

本來就不是來讀博士的,但是為了替繼續讀哲學或Foucault的自己找一個
可以於社會容身的位置,讀博士、拿學位是必要的。就讀哲學而言它不見
得是必要條件,但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形態下,它卻成了讀哲學這個形式的
必要條件了。所以終究是要好好規劃與思考哪裏可以做為起步點。

前輩提了一個建議,很具體也很有道理,這樣也可以收束自己因讀文章而
渙散的各種想法,並且用一個簡單明確的目標形成一種工作的日常模式,
也比較會有隱定感與現實感,慢慢的有所累積後,就不會老是覺得沒有累
積而感到空虛焦慮。

在這裏也算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了,卻還拿捏不出讀書與生活節奏,真是汗顔。
但是在短短的交談中,仍得到一股莫大的動力,雖然只是很瑣碎的談著與研
究相關的一切,但是卻有一種,「好!要開始努力了!」的衝勁,雖不知可
持續多久但至少把近來的渙散感給驅散,並準備開始以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
路。 怎麼說都算是令人開心的,畢竟是頭洗下去了啊!不管要不要洗完,都
要沖水啦!

29.8.07

人生就像放風箏

會有人一早就在餘溫猶存的甜美被窩裏思考「人生」?

今早在床上翻來翻去準備起床時,突然對自己說
「啊!人生就像放風箏」
然後就睡不著了。

雖然這不是什麼新鮮的比喻,但是就直覺那隨時需要
注意線的鬆緊的狀態,真是和人生的過程十分近似。
風箏要放得好,絕不是風大就好 或 強拉即成。那種似放
又拉的節奏拿捏得宜才是讓風箏飛得高遠的訣竅。

而我們既是放風箏的人又是風箏本身。
就像對古希臘﹣羅馬人而言, 我們既是要關注自我的主體
同時卻也是被關注的客體。

我們一方面像是一團生命材料,但是又同時像是有能力
的藝術家可是轉化這團材料成為某種藝術品。

如果話題 談到這裹就打住,那 麼這一切都耐人尋味也有
幾分思考的趣味在,但是若再就此深入並哲學式的探問
「那麼何謂自我?」等類似問題,就遠了。
一種智慧般的領悟就如煙消散。

即便碟碟不休的質問出 什麼是自我 仍無法再領略那種乍聞
此言時那種令人唇角微揚的契心領會。

人生可以有準則,可以沒準則,然而這些準則都只是某種風
向,重點是扯線的手,永遠不要過或不及。

26.8.07

夜.車站.雷光夏

等候最後一班火車的偌大月台上廖廖可數的旅人
寂靜正無限放大原本空間的限度
黑,讓視線無法企及有限
一種不安全感悄悄滲入在月台上零星等候的臉龐
在忽瞬而過的照面中 可以閱讀那臉上的疲憊
語言找不到一張可以逃出的嘴
巨大的沈默 與黑與末班車的誤點
在每一個等候的心裏 暗通款曲
交換所有細節 月台上不復存在乘客
僅留繁複的情緒 耐人尋味
雷光夏的聲音緩緩從耳機裏傳來
不記得自己聽著音樂 只是感到無限靜止在這黑闇之所
"你是否成為你想要的樣子.....月光 河流.....“*
輕輕地 微微沙啞 耳語般地 來到我身旁
霎時 火車站放大為一無限深之夢境
而雷光夏則在其中迴蕩著
那一刻 我覺得溫暖
如在安穩床上般地墜入夢鄉
沒有隱懷著的不安與焦慮
此刻我不再 是等待一遲來末班車的我
那聲音和黑將我包裹起 放進夢的浮力中
飄浮 著 將現實輕而易舉的支起
一切都不太真實了
只有溫暖的感覺確實地如一條毛毯
比起戀人的手厚實


*雷光夏,昨天晚上 我夢見你,專輯,忘了 。

23.8.07

暑假雜讀記﹣我是怎樣變笨的

七月初,讀書讀得悶了,很久沒逛書店,想去透透氣,看看現在有些
什麼封面有趣的書,也熟悉一下法國的作家。

在文學的口袋書區晃著,那裏的書比較便宜,所謂便宜也只是勉強和
台灣價錢差不多,但是改成口袋版後,印刷就沒有那麼精美了。

赫!看到去年在正常版區看到的"comment je suis devenu stupide"
那時想買來看看,因為知道台灣有中譯,但一直只是翻翻也沒看。
既然在法國遇到,不如就看看原文吧,而且很有趣的樣子。
但是,正常版對我而言實在是買不下去,(哲學書例外)所以後來在
口袋書區看到還真是開心,價錢至少去一半。

這樣對書比價來比價去的實在是對書不敬,也是對思想的的不敬,但
是還是得把窮留學生的現實面寫出來,而且習慣在台灣買書的我們,
來法國看到這些書的價錢,可能都要抖出一身冷汗吧 !哈!難怪舊書
店是學生的天堂,外國學生也可以在那隨便找一本兩、三歐的小書來
看。

咦!重點是"我是怎樣變笨的",主角可說是個知識份子(我覺得是知
識藍領階級,就是很窮卻又具有自我反省的情懷)總是想太多
pense trop
是個素食主義者,環保主義等各種你想得到的"正義"形象
他都沾點邊,但是有一天他覺得受夠了 ,想太多真是太痛苦了,為什
麼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幸福快樂賺錢過日子呢?不考慮太多的人也
是過得很好,而自己卻是很辛苦,卻也無法逼迫自己不去 想。他開始
相信想太多是一種病,但是卻又是沒人承認的病,一種受苦的狀態卻
求助無門。

於是他開始嘗試各種方法讓自己不用想太多。首先,他想到當酗酒的酒
徒,然後又嘗試自殺必成課程,不成,又跑去找心理醫師 希望動大腦割
除術,最後 他的醫生朋友給了他一種藥,藥效作用時他就不會想太多,
甚至會覺得一切都很美好。於是他就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一個證卷交易員
重點是他是個業績很好的交易員。(原諒我把過程講出來,過程做了什
麼並不重要,而是他是如何遭遇這些事,並且他是如何想這些事的。)
就小說而言,我覺得還算有趣,但是結尾有點 夢幻且草草了事的感覺,
不過那也沒什麼關係,有趣的是對一個讀哲學的人而言,想太多一直是
在某種界線上對自己的質問,許多哲學家選擇當痛苦的人而非快樂的豬
為什麼?難道不是一種智力的傲慢或對身體或事物的仇視而升起的某種
近似變態的自大。聰明和快樂誰比較了不起?我不知道,但智慧不會對
此做出評價,也無須,但是我很好奇哲學家快樂嗎?或他平靜嗎?還是
他只是做為社會機器運轉下的一個批判的螺絲釘,他的自我的角色又是
什麼?

總之,後來主角又回復成"想太多",但是我看不太出來為何想太多比較好
似乎沒什麼真正的理由, 總之,事情就是這樣定了。

結果,近日在圖書館漫遊時,竟意外的發現這本書被畫成漫畫,畫到想
太多就是一直出現齒輪在轉的畫面,雖然不特別但還是覺得特別貼切。

21.8.07

暑假雜讀記﹣哲學傷腦筋

從圖書館借來一本叫哲學傷腦筋的書,La philo, ça prend la tête.

它不是一般簡單介紹哲學的書,而是一個在郊區高中教書的哲學老師,
把他在那所學校待了一年的心得寫下來的書。對法國人而言一提到郊區
banlieue馬上會有一些負面印象,即使不帶貶義也不可能有完全正面印象。
因為banlieue就意味著L'HLM國宅、單調無生氣的景色、移民、青少年滋
事、警察、衝突等等。所以可想像在那裏的高中會是個什麼情形。

作者Didier Gaulbert是在當了多年教學助理後,終於在通過CAPE de philosophie
拿到中學教師資格。對於新接獲的郊區高中工作,對他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情況,
但是在他真正接觸到學生前,他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果然 所有的情況都超出其預期。對我而言,看這本書書是稍稍了解法國高中、
如何成為高中老師、高中哲學教學內容、移民問題、郊區問題等一本不錯的書,
不是很嚴肅的討論而是把生活教學經驗像日記般的寫下並自問地反省。

跟著作者對自己的反省,我也暗自問自己相同問題,對他的學生而言,讀高中並
不是一件必要的事,許多人生活在犯罪邊緣或一畢業就要工作。而在此情況下,
哲學對他們而言更是頭痛且無所助益的事。但是課還是要上,即便了解此一情況
這位對教哲學有熱情的老師仍不斷地在他與學生的思想差異間尋求著某種可能。

常常是課上不下去的情況,學生彼此吵架,或睡覺,或不高興離開教室等。在這
種情況還硬要對他們講康德或尼采似乎有點荒謬。漸漸地,他發現或許他該聽聽
學生們想講什麼。雖然學生會鬧、開玩笑亂講等,但是他卻漸漸了解學生們的邏
輯,而在之間,他也發現自己有點無能為力。對他而言,並不是要作一個拯救者
改變整個大環境,然而作為一個願意了解他們世界的老師,學生卻是感覺得到的
而學生也很樂於有人願意聽他們講他們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是認為他們不好擅
自在自己想像中給予他們負面形象,也不相信他們會有什麼好的意見。

作者在漸漸了解他們的世界觀後,雖然仍和自己相去甚遠,但至少可以知道他們
所關心的或在意的。他的一位同事在一次中學哲學教師開會中,跟他提到他祖母
的格言 「只有那種不聽人講話的才是最糟的聾子。
Il n'y a pire sourd que celui qui ne veut pas entendre」
好像在聽了,試著了解之後,才有找出其他解決辦法的可能,而一昧的抹黑他者
只是使情況更惡化或說在一種強勢力量介入中維持表面平衡。只是保證衝突不要
發生,仇視他者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嗎?但是我覺得這很難想畢竟情緒是不歸理
性邏輯控制的,而是由快感控制的,也就是要能在仇視的情緒外找到不仇視卻感
到相同或更甚的快感,才有辦法引開仇視的情緒。

最後,作者的學生多半都勉強通過了高中畢業會考Bac,也有學生要去面試會來找
他商量等等,不見得有電影般驚人的結局,但對他本身倒是上了很大的一課 。也
因此有了這本書。 對我而言則是思考哲學何用?即使對自己而言沒有這個用或無
用的問題,在教學上也一定會遇到學生問這個問題。

作者記下某次上課的對話﹣﹣
﹣La philosophie, c'est une manière de voir le monde.
哲學是種看世界的方法
﹣Ouais, mais si vous vous posez tout le temps des questions, à la fin vous devez
avoir mal à la tête. ça sert à rien de se poser des questions.
是啊,但是如果你總是問問題到最後你就會很頭痛。這對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
-Vous ne vous en posez jamais, de questions? C'est important de se poser des questions.
你從沒對自己問過問題嗎?這很重要。
-Des questions! Pour quoi faire? Les livres de philo y posent des questions, et ils y répondent jamais. La philo, on s'en bat la race!
那些問題,幹嘛用?哲學書提出許多問題,但從不回答。還互相爭吵。
------略-------
-Mais tout le monde se pose des questions à un moment donnéde sa vie, pour savoir qui il est, d'où il vient, est-ce qu'il est heureux? Qu'est-ce qu'il doit faire dans sa vie? C'est comme ça que l'on commence à philosopher.
但是所有人都會在他人生的某個時候自問這些問題,他是誰,從哪裹來,是否快樂?他這輩子該做什麼?像這樣就是開始在做哲學。
-Ouais. Des fois, m'sieu, je vais à la mosquée. Après la prière, y a un discours. Le keumé y pose des questions de ouf. A la fin, je ressors, j'ai mal à la tête!
是啊,有幾次我去清真寺,在禱告後,有討論。他向我們提了一些問題,最後我再出來時只覺得頭大。
﹣﹣﹣﹣﹣﹣﹣﹣﹣﹣﹣﹣﹣﹣﹣﹣﹣﹣﹣﹣﹣﹣﹣﹣﹣﹣﹣﹣﹣﹣﹣﹣﹣﹣﹣﹣﹣﹣﹣﹣﹣﹣﹣﹣﹣﹣﹣﹣﹣﹣﹣﹣﹣﹣﹣﹣﹣﹣﹣﹣﹣﹣﹣﹣﹣﹣﹣﹣﹣﹣﹣﹣﹣﹣﹣﹣﹣﹣﹣﹣﹣﹣
這讓我覺得,所謂提問題之後,其實是在用語言做哲學。人生基本上只是一直前進而巳。不管問不問都會前進。將某些東西問題化或後設的去思考都只是一種思考訓練,這種思考必須鍛鍊語言再以語言訓練思想結構或是語言邏輯。有時只覺得這只是一種做作的學科罷了,但是不可否認地這種交錯複雜的思考巳形成我們的人類世界,而思想與生產物之間的界線其實巳難以定奪,抽象與具像,精神與肉體的關係巳不是對立的兩個思考範疇了。況且,人的行動並不總是跟隨有用無用的終極指標在走的。

20.8.07

暑假雜讀記﹣武術小哲學

關於之前信誓旦旦要翻譯的武術小哲學,最後仍是無寂而終,但是其實是有看完的。但是是在沒有查字典的情況下看完,所以雖說是看完仍有許多單字不懂的。
分享其中兩段作者引用的格言,我自己蠻喜歡會不自覺的想起來細細咀嚼一番。
Si tu veux percevoir l'invisible, observe le visible.--Talmud
觀察可見之物即可察覺不可見之物。或 欲察不可見,觀可見即是。
我覺得很有道理,一下子就讓我想到傅柯,他的歷史研究讓我們看到一些看不到的,近乎無意識的排除手段,是如何清楚的存在我們每日生活可感可觸之間。
而就練功這種事也是一樣的,有一個年輕人要學功夫,師父只是叫他每天去河邊看河水,年輕人覺得無聊,直到有一天他從練出敏銳的觀察力時,才知道為什麼。
我想我們每天都自以為很好的活著,看得清楚,聽得清楚等,但是那都是在一種慣性感受的情況,我們以為看到了全部就不會想再去看,或聽到了就不會想再去聽,這是用來面對一般日常生活的感官或感受性,但若是要去發明或創造,就必須在看裏面看 ,在感受裏感受。其中,我們會發現許多沒看過或沒聽過的東西。
有時,哲學也只是要訓練我們去發現自己從沒發現的東西,像練功,要更強的感受力,才能在招式之間或未出招前便察覺。
這裏面其實連結到自由的問題,我們的有限性,不是限制我們行動或心智自由的關鍵因素,自己不願意看,或不願意改變才是箝制住自己的因素,有時,在某些限制下我們反而會被激發出不同的能力。
就像作者在文末提到的,La liberté n'est pas l'absence de contrainte, mais le fait de se les choisir, de les maîtriser et d'inventer là où cela paraissait impossible.
自由並不是完全沒有強制,而是在不可能的表像下去選擇,去訓練並創造。
所以這就回應到本書一開始提到的標題,提升行動力 augmenter sa puissance d'agir 之必要性,因為它能使我們更自由。

另外一個引的話是,Une démocratie n'est pas un régime politique sans conflits, mais un régime dans lequel les conflits sont négociables.--Paul Ricoeur
民主並不是沒有衝突的政治政體而是所有衝突都可以在其中協商。
這句話常讓我反覆想起,民主並不是要保證大家都在其中幸福快樂的活著,而是形成一個可以溝通妥協的空間。民主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善或正義的化身,然而它是提供討論以通往某種可欲的生活的形式或場域。所以有可能更糟或更好,就像專制政權有可能好,如遇所謂明君,有可能糟,如遇暴君。所以確保發言空間在民主政體似乎就是一件重要的事。然而這恰恰是一件極複雜困難的狀況,各種因素在其中作用著,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建立公平的程序也無法確保此一權利的施行,況且,公平程序是否可能仍非一可客觀判斷的事。
為什麼會引這段話?我想這和武術的終極目標是相通的,l'hoome sage évite toujours les lieux d'un combat;智者總避開滋事之處。若勤練武功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最強,那即使他是最強,也只是一功夫機器。武術除了攻擊亦化解的自我防衛之道,許多武術大師對武術以及人生做了許多思考,於是有許多武術不只是或不再強調有効攻擊,而是如何化開攻擊,並使對方了解攻擊是沒有意義的。
沒錯,如果對方想用攻擊的方式或暴力手段,我們為何一定要跟著對方的遊戲規則玩呢,為何不讓對方掉進我們的遊戲規則裏呢?
在哲學裹也是一直存在著這種張力,理性邏輯方式是否可以決定所有真理?真理是否只有一種通道到達?對於那些宣稱自己是惟一通道的邏輯都值得好好深思其基於何種立場如此宣稱。

19.8.07

來一杯加長型咖啡





不知不覺中也在法國待了兩年。這期間咖啡從沒少喝過,但也不是像來之前想像可以充分享受所謂「法國咖啡」的浪漫氣氛。
這期間經歷了一些現實與想像的模合過程,首先是價錢與份量的差距。通常點咖啡就是跟服務生說 「un café, s'il vous plaît」然後就會來一杯很小的expresso,附上一塊餅乾或巧克力,兩口就可以喝完的咖啡,然後是一點三歐至一點七五歐不等。基本上喝濃縮咖啡並不是台灣人的習慣,或至少不是我的習慣,即使習慣喝黑咖啡但並不沒有喝expresso的習慣。然後有趣的是 ,跟服務生要水,也只會來兩杯跟濃縮咖啡一樣份量的迷你水。法國還真是什麼都小。(車小房間小咖啡小水杯小等等)

但是畢竟是個窮學生又不是遊歐觀光客也不能老是喝那種一歐三的咖啡,所以開學期間就可以喝學生餐廳的平價咖啡,一樣是迷你咖啡,裝在迷你紙杯或迷你塑膠杯裏。一杯0點六五歐。果然是學生的平價咖啡 。

第三種選擇則是自動販賣機distributeur automatique,約在0點五到一歐左右,看地點,例如在圖書館或學校,就會比較便宜,而火車站則約在一歐左右。但是重點是不好喝。有一段時間常喝現在巳完全免疫,一點也不想喝它了,即使價格吸引我也沒有用。

除了價錢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份量。那迷你的份量實在是無法支撐長時間閱讀時桌上有杯咖啡的滿足感或長時間坐在咖啡館裏的悠閒感等,於是我發現了點咖啡還可以有另一種方法,就有點像喝黑咖啡,也就是加熱水。而這種咖啡就是 「un café allongé」咖啡沖淡,allongé 本身也有延長的意思。對我而言沖淡咖啡其實不是我的本意,咖啡加長才是我想要的。所以往後有好一陣子為了喝到多一點點的咖啡就會點「加長型咖啡」。然而就效益而言,心理層面要大過實質面。

這樣斤斤計較之後,所謂在法國喝咖啡的浪漫之處,似乎還真的蕩然無存。
然而在清晨穿過剛酥醒的街道,那一陣陣如浪般襲來的煮咖啡香仍是吸引著隻身的旅人或趕赴工作的人們。想像一杯咖啡入喉後的清醒與溫暖。

15.6.07

囈語


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是用詩的結構和句子完成的電影
或者說是用電影寫成的詩
無關好看或不好看
我覺得

所以亂畫了一張圖

每個人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生命的姿態
那是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所擺出的姿勢
純粹是一種姿勢

有時候我們也裝模作樣一番
有時候我們也模仿心儀的偶像
有時候我們出神發楞忘了姿態
然而總是有一種特有的姿態作為我們自己在這世界的形像

也許思考 只是作為我渴望擺出的一種最接近美好的姿態
我如是想像著 並笨拙地模仿那些哲學家們各種奇形怪狀的姿勢
直到可以擺出自己的姿勢
就好像這是一場大型攝影現場你正準備或站或蹲的完成這張照片

2.6.07

歐洲哲學嘉年華﹣風光篇(二)

我想從旅遊書上都可以看到對這個鎮的介紹吧,一個從中世紀就開始種植葡萄並以紅酒聞名的鎮,有著優質的土壤(一種鈣質黏土argilo calcaire)孕育出甜美的葡萄並堅持其釀酒傳統與現代技術什麼之類的。同時還是供應英國及愛爾蘭皇室用的紅酒的指定地。
雖然我不是什麼專家,但是我自己的感覺是這裏的酒喝起來比較濃醇甜,個人還算蠻喜歡的,但是貴。

第二天趕了兩場,音樂的場次都沒趕到,為了搭19h40的火車(最後一班車)只好早早離開。所幸從鎮上到車站其實只要兩公里左右(我真的是訂了一個用來練體力的偏遠旅館啊)出了鎮,一路上又都是壯闊的田園景觀,還有馬在吃草,在時間還算充裕的情況下,盡情拍照,為這場知性與體力之旅劃下美麗句點。一路上看到一些也要搭火車的人,都是用走的,去火車站的路是下坡,真是輕鬆愉快。

歐洲哲學嘉年華﹣風光篇(一)

話說從saint Emilion回來巳近一週,但是卻忙著補眠然後又忙著讀博班討論會要討論的文章,整個禮拜就在累到不行的情況下來到了星期六,終於有機會補上其他內容。想想,這樣出去一趟好像很不划算,要花近一個禮拜時間才把作息和平常的讀書節奏找回來,真可怕。而所謂的博班討論會,當然也是在看不完然後現場又聽不太懂的情況下維持了三小時,整個感覺就是震憾教育,永遠跟不上的讀書速度和永遠只聽懂50﹪的報告內容,除了嚇死自己外還是只會嚇死自己,到底何時會有轉機呢?囧rz

好,不用管版主了,先來看看saint Emilion的其他風光吧。


因為訂了一個便宜的旅館,而便宜的代價是離小鎮鬧區約四公里路程,如果要趕去聽研討會還頗有一段路程,於是決定帶波爾多城市休閒車去做為旅館到市中心的代步工具。首先從火車站出來,真是不可思議的鳥不生蛋的地方,出來就是葡萄田,什麼都沒有,連火車站都沒開,好可怕啊,真是適合迷路的地方。出了火車站,幸虧有PDA大神的協助,上了看起來是惟一的一條公路的路,騎約五公里的路才找到所謂的旅館,一路上天氣不好,風大飄雨,路小車多,開得飛快,然後終於理解為什麼它便宜了,但是說便宜也只是相較於其他那些一晚要70歐起跳的旅館,而這個所謂便宜的旅館也要54歐呢。

終於到了旅館,看起來還不錯,座落在阡陌樹林間,安靜又有芬多精,趕緊去看在網頁上看到的游泳池,啊!即使附圖片,還是會被圖片給騙,所謂的游泳池果然還是比網頁照片小個兩倍,而且根本就還沒開放,天啊!我應該搞清楚我訂的不過是一間偏遠便宜附上池溏般泳池的旅館而巳。無論如何,幸好戴了腳踏車來。

接著往鎮上騎去,天啊,這可不是一般平地般的田,而是邱陵地形的葡萄田,一邊騎一邊覺得壯觀,可是對於一個來參加研討會的人而言,一早來就先體力測試一番,會不會有點太拼了。難怪主題是五種感覺。騎著單車,天氣仍陰霾著臉,風吹來雖然有點冷,卻有著新鮮的味道,不到九點,田間的充滿著自然的聲音,和我的腳踏車所發出的鏗啷怪聲。漸漸地,太陽露臉了,終於沒那麼冷,甚至還流汗了,真是令人精神大振。我想在去年來這裏坐著小火車觀光時,想都沒想過自己還會來這裏,而且還騎著單車吧。

稍微把小鎮逛了一下,了解待會討論的地點,然後找間Café待著,看議程表休息一下。
十一點開始的講座到快一點才結束,找了間店,點個八歐的沙拉,整個鎮真是名副其實的觀光小鎮,都是餐館和賣酒的店,想買個三明治還找不到地方,擺明了就是要榨乾觀光客的地方。可怕可怕。
晚上照例還是餐廳裏解決,去偏遠一點的店,想說會比較便宜,但其實也沒有,點了九歐左右的披薩,其實沒想像中好吃,整間店只有兩桌客人,我們和另一桌也是剛聽完同一場講座的兩個法國人,而且還在討論剛剛的內容。重點是這是一間披薩店,但是披薩不好吃。雖然看起來很美,而且後來跟他們反應紅酒裏有蚊子,也只是pardon一下也沒處理就走了,只有問要不要點甜點咖啡時很勤勞,來問了兩次。真的很討厭,一整天的好心情都被破壞了。接著就是去教堂看怪怪燈光秀,雖也想看完電影再回去,但晚上十點放映,放映完,再騎四公里烏漆媽黑的田間路回去可能不太妙,所以看完燈光秀就打道回府。

29.5.07

歐洲哲學嘉年華﹣活動篇



終於回來了,這兩三天的天氣都不好,下雨刮風的,使得這趟旅程有點像是去體力特訓。
雖然有點感冒的症狀,但是還是覺得要把遊記打完,否則很快會忘光,尤其是那些法文演講更是容易忘。呵呵!

想想看我到底參加了哪些場次?(這裏的翻譯隨時歡迎糾正!感恩)這個會場展的全是哲學家與詩人說的話。有空再一一貼上。



- --第 一 場﹣﹣﹣﹣﹣﹣﹣﹣﹣﹣﹣﹣
早上十一點聽我老闆的 voir et entendre: La vie fait-elle son cinéma? 看與聽:生活是一場電影嗎?

我們對世界的熟悉是藉由聽與看而形成,並把世界概念化成可理解的事物。我們在感覺世界的同時,一方面是我們打開自身感官,另一方面則是世界做為一種物質對象使我們得以接收它。這個哲學基本問題在唯心(理性主義)與唯物(經驗主義)論裏是個討論許久的問題,這個被我以為巳是個老問題的東西,在這裏竟可被談成不同風格。

如何說我們的感官形成我們對世界的想像呢?舉外國人的例子也許是最恰當的,當我們到一個新地方時,我們自身經驗(看的、聽的、吃的、聞的等)尚未與原來家鄉的味道或聲音分離,卻同時巳處在一個新地方,新的語言音調、食物口味、空氣等。於是我們發現自己的身體的地域性,而到一個新的地方,則是去開發身體的或思想的可能性。那些我們沒嚐過,沒聽過的然後是沒想過的。同樣的,也因此可說不同歷史時期的身體感也是不同的,而這也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同。

我們討論很多感官與感官對象,我們的感覺是因為有此感官而有此感覺亦是事物所傳來的的感覺?在聽的時候,覺得西方哲學裏很強調在這個問題上,因此形成客體這個概念,也就是objet的概念,但是在中國思想裏卻沒有發展objet 這個概念。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有可能討論無感官的感覺嗎?」就像我們練拳會說體內有氣或中醫裏會有氣的概念,然而氣卻不是某一感官的感覺,如眼睛有視覺這樣清楚,那麼會不會因為沒有感官我們就無法定義這個感覺,對我們而言,定義從不是我們的問題,但對西方哲學而言,定義是一切討論的基礎。



有人問道「有時我們是聽到才會看到或看到才會聽到,聽和看有時並不是一種同時的」沒錯,這也是我老闆在他的書裏處理的問題,處於社會邊緣的人通常沒有發聲機會,而他們就不會被社會所見,而不為所見就不會知道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等等。從聽與看這個似乎很經驗的感官問題可以延伸討論到社會結構與正義問題。

有人提出「您提到聽與看構成關於世界的概念,但是它們是與世界有距離的,不像觸覺,是更直接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覺得這很有趣,觀看是有距離的但是卻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對象物的圖像。觀看可以概念化事物,而無需與其溝通,我們的客觀化思維是否就是以看的邏輯形成的呢。關於觀看的問題,可以參考傅柯的臨床醫學的誕生。

有人問道「我們的理解力或說悟性這種東西可以說是一種感覺嗎?」或許可以但是要與五種感官的感覺分開來談...(沒聽懂)

也討論了關於虛擬影像和電影的問題。總之,我們要發展我們的感官去感受感受不到的東西,開放與世界的接觸,這不只是在最基本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的問題,它同時也會豐富我們的思想,思考未思之境。

(第一場精神很好記了很多東西,之後就漸漸不行了,哈!)


﹣﹣﹣﹣﹣﹣﹣﹣﹣第 二 場 ﹣﹣﹣﹣﹣﹣
下午三點本想聽一場 “sentir...resentir”感覺...再感覺, 但是又想聽輕鬆一點的於是就去了別場,一點也沒有輕鬆一點。
在一個教堂的庭院回字形穿堂聽了一場「Vin, Terroir et philosophie」Joël Dupas 酒、土地與哲學



這場談了關於土地與酒如何形成一種地域性認同,酒是如何形成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這個獨特的土地及其產品﹣酒﹣所形成的特殊認同感。談到土地時,土地是一種限定,限定性是什麼意思,限定即是使事物得以呈現。limite est pour être這句話很有意思。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種限定性內所形成的某種具體事物。無限的事物不會有具體形貌。

品嚐某種當地特產,其實意味著去感受那個地方整個時空條件及人文風采。特產不是做為某個好吃的東西而為其特色,而是它濃縮了這塊繼承了歷史,與獨特空間的土地與人們與其上的活動等等,而使得某種具當地風味的東西得以產生。它標記了一個文化的象徵而不是一個吃的東西而巳。

聽這場時很冷,風一直從正方形的院子吹來,很冷,一直在想何時結束,所以不能很專心,但是還是很有趣。

﹣﹣﹣﹣﹣﹣﹣﹣﹣﹣﹣﹣﹣﹣﹣﹣第 三 場﹣﹣﹣﹣﹣﹣﹣﹣﹣﹣﹣﹣﹣﹣﹣﹣﹣﹣﹣
本想聽 Le Tact de la pensée 思想的觸覺,聽這題目就很酷,但是三點的那場聽完,早就過了四點的這場的開始時間了,而且風大飄雨很冷,只想找個溫暖的地方躲起來。

於是去看了展覧,La Dame à la Licorne 獨角獸與女人,結果忘了看介紹。



看了一位當代藝術家,Bernard Pras 名為illussions幻覺的展覧,真是太神奇了,彷彿是印象派的技巧延伸,或是裝置藝術中的印象派,或雕塑的平面藝術,反正它呈現給視覺的是一幅平面的畫面,但是其組合方是卻是以立體的物件與空間的距離來表現。結果坐在介紹影帶的電視機前看了這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和在各個國家的創作。真是好玩極了。

﹣﹣﹣﹣﹣﹣﹣﹣﹣﹣﹣﹣﹣﹣﹣第 五 場﹣﹣﹣﹣﹣﹣﹣﹣﹣﹣﹣﹣﹣﹣﹣﹣﹣﹣﹣﹣﹣﹣

回到早上場次的廳,因為突然下雨,所以躲了進去。Le non-sens et la joie --Raphaël Enthoven 無感覺和愉悅

主講者發了一張卡謬題為荒漠的文字,Albert Camus, Noces, "le désert" ,他是個很有劇場效果的講者,很生動的講著,有時還搞笑的質問哲學家的話說,「這是什麼,他什麼都沒說嘛!」這樣的講者很容易帶來共嗚,會讓人想問他任何問題,但是好像也不容易把問題深入下去,但是會讓人一直想聽他講,因為他偶爾會帶著嘲諷語氣調侃哲學,但是有時又突然認真的講解起問題的重點。

他談到愉悅就在那(la joie est là- n'est pas l'objet) 不是某種目標,是在自身裏的,就像他回覆一位聽眾的問題,聽眾問「如何區分快樂 le plaisir 與喜悅 la joie ?」他說 le plaisir 快樂 比較是外在給予的而 la joie 喜悅則是比較是自足的內在的。什麼是內在的快樂呢?例如一個作家,他在寫作時就是處在書寫的愉悅裏。

【延伸】但是愉悅是一種「當下」的狀態,是經驗的。不是可以說「我正在愉悅」的,語言既出,「當下」即被破壞,由認知將自我與愉悅切割開,愉悅成為認知對象,你開始觀察,反省,而失去處在愉悅狀態的連續性中。(這讓我想起海德格的現成在手與上手狀態的兩種狀態的區分)知道自己處在愉悅狀態與享受愉悅時的自己是不同的,知道愉悅是一種後設的,反省的思考,是把愉悅當做客體或對象來思考,也就是將愉悅的記憶當做思考對象,思考什麼是愉悅,為什麼會愉悅等。而認識愉悅是為了什麼,為了想要再愉悅,所以我們想認識它,進而能再進入愉悅的狀態。

﹣﹣﹣﹣﹣﹣﹣﹣﹣﹣﹣﹣﹣﹣﹣﹣第 六 場 ﹣﹣﹣﹣﹣﹣﹣﹣﹣﹣﹣﹣﹣﹣﹣
吃飽飯後,繼續接下來的活動,晚上九點有一場在中世紀的教堂的燈光秀。Dégustation de lumière

以為是和poitiers的聖母院一樣的燈光秀,把各種顔色的灯打在牆上的石雕上之類的,但,不是。

晚上進入這個教堂還令人感到小小害怕,因為記得上次和語言學校來時,有導覽介紹這個教堂,有很多人葬在這裡之類的,我不太記得了。

雖說是灯光秀還不如說是在解釋劇場灯熸效果原理,他吊了一顆很大的白球,用灯打在白球上,用紅色光與藍色光重覆成黑色光,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三原色原理但是這在舞台效果應用上是很有用的,例如,要把在前方的物體變得呈粉紅色,就把橘色光打在後牆上做背景,就可仗前方物體看起來有點粉紅,或如何把物體做出立體效果,及描邊效果等等。反正就是這樣,二十分鐘左右就結束了,而我因為和預想的落差太大,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回 旅 館 ﹣﹣﹣﹣﹣﹣﹣﹣﹣﹣﹣﹣﹣﹣﹣﹣﹣﹣﹣

﹣﹣﹣﹣﹣﹣﹣﹣﹣﹣﹣﹣﹣﹣﹣第 七 場﹣﹣﹣﹣﹣﹣﹣﹣﹣﹣﹣﹣﹣﹣﹣﹣﹣﹣﹣
下午三點,François Jullien的 Savoir et saveur 知道與味道

在西方人的思想裏,認識是要認識某種東西,某個客體。而對中國思想而言,認識是要認識你所身處的條件狀態是否平衡,而不是要認識某種客體。



結束後跑去找他簽名,本想說拿那本中譯本去簽名會很有趣,順便可以跟他聊上兩句,但是事情有點糗。基本上,我是沒聽懂他說這本中譯什麼,但是我想這是沒有經他授權的翻譯,所以他看到就擺出不簽的姿態,還說這翻譯把孔子都破壞了,還叫我看法文的。哇哩!我該不會是拿著盜版的書給他簽吧,那不是整個一個囧rz。

結果我就跑去買了一本 réplique à -- chemin faisant 再去給他簽名,順便還問了他小問題。我問他不是本來要做的是希臘研究嗎?現在做了中國思想是否還會繼續希臘思想的研究?他說,他一直都是兩者同時進行的。我說,這不是很難嗎?他說,是很難,無論是中文或希臘文的部分,但是為了要能夠使研究更完美,是值得的。我跟他說自己現在在讀傅柯關於自我技術的東西覺得和我們的武術或佛教的修煉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可比較,他說如果我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可以參考他的另一本書nourrir la vie(豐富生命)啦啦啦之類。因為還有人排著簽名,就停止問題。但是我覺得因為那本中文書,他好像不太高興,我是這樣覺得。

總之,好歹也有問到問題了,其他的就別想太多好了。不過我覺得他的東西還蠻有趣的,藉由其他文化的思想來發現自身思想或文化的新東西,因為我們自身的切近性使得有些東西對我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而使我們無法思考未思。這似乎是目前整個法國思想的問題,如何思考未思之境。思考未思是否也就暗示了批判之可能。
------------------------------------另一場﹣﹣﹣﹣﹣﹣﹣﹣﹣﹣﹣﹣﹣﹣﹣﹣﹣﹣﹣﹣﹣
正在講酒與記憶



﹣﹣﹣﹣﹣﹣﹣﹣﹣﹣第 八 場﹣﹣﹣﹣﹣﹣﹣﹣﹣﹣﹣

本來今天只想聽一場的,結果又跑去聽了一場 一位聲樂家的場次。Déguster la voix --Robert Expert 品味聲音

談聲音,談歌唱技巧、如何分辨聲音等等

他說歌唱其實是不斷的聽與尋找的過程,我們唱,然後聽所唱的,覺得不好,就調整,再唱出來,再聽,整個唱歌過程就是一直在聽。所以如果你聽力不好,那麼你就無法唱得好。

﹣﹣﹣﹣﹣﹣結 束﹣﹣﹣﹣﹣﹣﹣﹣

25.5.07

歐洲哲學嘉年華﹣入門篇


Festival Philosophia(源自希臘文的拉丁文寫法)哲學嘉年華
本週大事 第一屆 由義大利,法國及捷克合辦的歐洲哲學節就要在波爾多附近的古老小鎮Saint-Emilions展開為期兩天的活動,聖.愛蜜麗是個自中世紀以來就有的種植葡萄的小鎮,其生產的葡萄酒香醇濃ㄩ是早期賣到英國王室的重要產地。

在語言學校時曾去參觀過一次,去酒堡參觀製酒過程和貯酒的地窖,然後再十足像個觀光客的做小火車繞小鎮一圈,到處是種著低矮葡萄的丘陵田地。

沒想到,這次竟然有機會去參加歐洲哲學節,而且這好像是第一次,雖然在義大利的Emilia-Romagna巳辦了六年哲學嘉年華,但是今年則是第一次在法國辦,重點是離波爾多很近,就像從台南市去麻豆參加柚子節一樣,哈哈。

這次活動,把哲學討論、相關主題作坊、展覧、飲食品酒及當地具特色的古蹟人文景觀以「5 sens」五種感官為主題串連起來,在小鎮各地展開。有在小咖啡館的吉他表演、有電影「濃情巧克力」的放映,有靜態展覧有動態表演,還有哲學家與大眾的討論及演講(講五十分鐘討論三十分鐘)等等。我發現他們很愛辦這種複合式的活動,就是以各種呈現方式把一個主題表現出來,就是用各種媒材及形式,同時也充分使用城市或小鎮空間,使平常很日常的生活場景用活動把它活化起來,使我們慣以為的單調場所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其空間的多元可能性。

這讓我想到,之前小K回台灣時弄的那些奇形怪狀的哲學研討會的東西,被我們以為特別的活動形式其實可能就是在這裏耳濡目染的後遺症,哈,在這裏,哲學的呈現形式其實還蠻多元的,也有漫畫但不是日本那種而是歐式那種大本硬殼的BD,有讀劇的,有電影,訪談,裝置藝術等等,不是讀哲學的出路很多,而是表現方式的可能性很多。

好吧,但是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對話,今天在學校,有人搭訕,問我讀什麼?讀哲學啊!什麼!哲學很奇怪吔!我從來沒搞懂過,高中時讀過可是分數很糟。還好啦。很難對不?很難啊,用法文當然很難。不,不,是哲學本身很難。那倒還好啦。這是我在台灣會遇到的對話,來法國倒是第一次,大部分聽到讀哲學都會表示不錯,也許是出於禮貌吧。

好吧,回到哲學節吧,這次有三個重點,一是要聽我老闆的演講,明天一早十一點。二是要聽François Jullien的演講,後天下午三點。還有禮拜六晚上十點的電影「濃情巧克力」。其他的像是吉他的音樂會也想去。手冊上還註明哪些哲學家會後有簽名活動,真是太好玩了,我從沒想過要跟哲學家要簽名,因為我們讀的哲學家多半都巳做古了。我老闆也有會後簽名,但是我應該不用拿給他簽吧,在學校就會遇到了啊,但這顯示出,他也算是有名的教授囉!哈哈!再驕傲一次吧哈!另外,突然發現我有一本由兩位可愛男孩送的 Jullien的書,雖是中文版的「聖人無意」但是如果拿去給他簽名,他應該會很開心吧。 好,就這麼決定,去簽名。

好了,先這樣吧,出發前記先暫時到此!

提升行動力

才三小頁法文,又搞了好久,有時用法文懂了卻無法簡單的用中文講出來,或是用中文直譯就會變成看不懂在說什麼東西。有時還整句都理解錯,那麼用法文時自以為看懂其實是沒看懂嗎?一定要能用母語表達出來才是真懂嗎?可是裏面有些地方真的覺得好怪,不知他在講什麼,或為何會講到這個,或語氣轉折很怪之類的。總之,這種類似講生命智慧的東西如果讀來不流暢,那麼就會失去它的強度,但是目前就將就吧,也許會漸入佳境。例如,它的第一行名人的話就不錯啊,只是翻成中文,氣勢又少了一半。

目前在讀傅柯的主體詮釋學,談得是希臘人如何關注自我,如何透過一些實踐把自己變得更好,也就是類似修行或修煉的東西,傅柯發現在希臘文化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對自身的關注及各種修煉的功夫,希臘哲學不是只有認識自己,或愛智慧,它曾經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智慧,相信人可以透過修煉而接近真理。就如同武術的修煉,有其最高境界,或佛家的修行可以到達內在的佛性等等。重點是,哲學向來以追求真理為其使命,但是達至真理的途徑是否巳被攏斷,被一種邏輯攏斷,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同時也要去檢驗我們現在賴以思考的方式是否也是一種被攏斷的單一方式。

這本小哲學閒書和正在讀的傅柯其實有某種遙相呼應的趣味存在,而同時,也是對我自己生命的反省與琢磨,像是品嚐一杯生命之茶,發現其中味道層次不同,回甘或苦澀的口感每每不同。

今天跑了五圈操場,少昨天一圈,想通了,重點不是跑幾圈,而是有多少力就使多少力,勉強來的,終究只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例如跑的太累,結果回家大睡,這不是與運動的初衷相背了嗎。總之,在這裏,還真是反省了很多事呢!

﹣﹣﹣﹣﹣﹣﹣﹣﹣﹣﹣﹣﹣﹣﹣﹣﹣﹣﹣﹣﹣﹣﹣﹣﹣﹣﹣﹣﹣﹣﹣﹣﹣﹣﹣﹣﹣﹣﹣﹣﹣﹣﹣﹣﹣﹣﹣
提升行動力 augmenter sa puissance d'agir

我們就好比有殼的胡桃。必需要碎裂才能夠被發現。(也就是要發現胡桃得要敲開它的殼 :﹣)
Nous sommes comme les noix. Nous devons être brisés pour être découverts.-Khalil Gibran

十八世紀,斯賓諾莎提出一個革命性的倫理學,他重新定義「人」和「倫理」。對哲學家而言,真正的道德並不是含括在一連串人們強制自身的命令裏,或是作為粹碎其內在慾望的代價,而是要提高其行動能力。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將理性與熱情對立起來,而是要知道對生命而言什麼是好的熱情、要瞭解那我們做為其中一部份的自然、要在我們自身中發展諸多能力使我們能夠在生活裏堅持下去。武術正是這樣一種關於生命的真正學派,不單是因為它教授如何對戰,而是更基本地,它教導如何較好地發展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力。

傳統道德的禁令是無法有效地克服一種不好的情緒(熱情)。「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等等。誰沒有經歷過這些枯躁的陳腔濫調和無聊乏味的孩童時期。在此我感興趣的不是那些不能做這或不該做那而是那些我能做或我該做什麼。這是我們步上新路途的第一條黃金法則:行為的道德。格鬥術不再將身體與靈魂對立起來,不像宗教上的二元論,認為心靈必需更高尚以達到純淨並儘可能地輕視身體。但是這種宗教上的二元論的結果卻不太出色:在我們的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各種身心症和經神官能症是破紀錄的。這個災難性的結果來自於各種量化的評量:學校,企業,配偶間 ﹣最後卻是什麼也控制不了。

武術給我們第二個重要教導就是不要把身體與靈魂當作兩個異質的東西對立起來,而是要將它們視為一種全體性的人類的實在。行動力的開發一方面可使身體的物理性部分運作的更好,而從此一角度看,它也將使心理層面更好。肉體與靈魂是不可分開的,兩者相互影響,公平一點看的話,應該把它們視為在同一個活生生的實在中的兩種呈現。

那麼什麼是行動的能力?如何且為何要提升它呢?讓我們從一個原則出發,所有做為活著的存在,確實都無法選擇自身條件 ﹣我們不以描述存在本身以及其本源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存在這個事實 ﹣但是我們可以不管它而繼續生命的過程。即使處在最焦慮,不幸,或僅是止不住的悲傷中我們仍然會呼吸,我們也許可以忍住幾分鐘不呼吸,但最後...。任何人都可以實驗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藉由生命穿越它,或只做部份,而不只是它當作工具支配”(Quiconque peut expérimenter le simple fait d’être traversé par la vie, d’en faire partie, davantage que de la posséder comme un simple « outil »這句中間很怪)。與想停止呼吸的意志相比,生命作為一種堅持自身存在的欲望是要強的多,這樣作也許有點蠢,但是這將會讓我們馬上了解我們是如何依賴肉體。於是我們可以得出人就好比植物或動物的結論。然而另外的例子,如果我們決定要停止思考,或不要想任何事或什麼都不想,很快地我們就會開始想「我們應該不要想」這件事,同樣地我們也會開始專注的想「什麼都不要想」。總之,我們將實驗出人是思想的存在這件事,不管他作什麼,他都無法存在地像一根䓤或一根釘子且這與其外表無關。(et ce malgré (parfois)les apparences.) 人是肉體,當他想要純淨的心靈時,他總是沒有想到肉體:他是肉體和靈魂,一種活生生的能力可引領一種極可能和諧的堅持自身存在的生命。
﹣﹣﹣﹣﹣﹣﹣﹣﹣﹣﹣﹣﹣﹣未完待續﹣﹣﹣﹣﹣﹣﹣﹣﹣﹣﹣﹣﹣﹣﹣﹣﹣﹣﹣﹣﹣﹣

23.5.07

前言

才兩小頁的法文,可是要再用中文講出來,還是頗費時。
這裏面比較有感覺的話就是「尋求一個更好的人生不一定要將它預設在另一個全新開始的存在中,使其能承受諸多不幸與脆弱。」的確,何必等到天堂等到來生呢?何不在當下把自己過好不要遺憾呢?沒有空打上法文,有空會打。
﹣﹣﹣﹣﹣﹣﹣﹣﹣﹣﹣﹣﹣﹣﹣前 言 avant-props--------------------------
對智慧的熱愛並不與技擊術對立。從最初,當我們置身於印度接著是中國超過五千年的歷史中,武術早巳和尋找自身與外在世界的平靜與和諧摻雜在一起。現代哲學,它既不是完全想像的火星人(un martien)也不是脫離物質形體的純粹心靈,正得以重新發現那些如同在古老年代實踐中對於身體與心靈的教導。說的更遠些就是,現代生活有一種傾向透過專斷的區分使我們忘記一些事物的本質:靈魂與肉體,工作和幸福的追求,運動及日常生活。尋求一個更好的人生不一定要將它預設在另一個全新開始的存在中,使其能承受諸多不幸與脆弱。(如,死後生命,預知,前世!)更明確的說就是,技擊術的訓練不只可以使我們無懼地對抗可能的侵犯,顯然地較中世紀少但侵犯事件可不是只存在在統計資料上,它也可以使我們對日常生活能夠泰然處之。什麼是武術?要如何或為什麼要練武術?它和倫理,自我控制以及和他人關係的控制有何直接關係?在此,並不是要用一些無用的抽象問題來使讀者感到一頭霧水,也不是要介紹什麼迷人的徒手或使用武器的技術。而是要從一些基本的點,也就是從一些實用成效開始,我們將發現那些很現代的男人和女人也有機會推開道場大門並且在其生活中提高其行動力。武術技巧的暴力本質不多不少正是要置人於死,然而吊詭的是,它也力求形成一個更好的生活,和諧的,儘可能沒有暴力與仇恨。多麼奇怪的矛盾,對我們其他人而言,我們是如此習於將防衛委託他人,看看我們關於心靈與身體到「專業者」的簡單文化就知道:軍隊,警察和各種教你美好生活(bien-être)的指導者。武術的利益並不在於其神秘的樣貌:卻是身體要開始控制他的靈魂。然而這個目標並不是要先驗地搗毀所有在我們周遭的一切。(攻擊,真實的敵人或潛在地敵人,鄰居,同事等)哲學和體育的是兩種沈睡在我們每個人之中的東西,(是真的 !)所以它們是可以甦醒成為現實,我們將會為此對自己感到驚訝並連帶地影嚮週圍的人。在其所有的範圍裏,技擊術給出不一樣教導也是這本小書發現並且要向民眾提出的,儘管他是完全地深居簡出就像巳經在運動:每個人都會從中有所收獲,在日常生活中也或許在他的意想不到的時刻中。

22.5.07

武術小哲學 ﹣介



今天在二手書店找到一些寶物,都是一些小書,還有一本免費的哲學筆記書,要結帳時,突然看到眼前這本,Petite philosophie des arts martiaux, 不知是什麼,隨便拿起來看看,咦,很有趣的小文章,就是講一些武術的一般概念的東西,竟然還是2006出的,當下當然決定要買,雖然這種東西也不是不了,但是只要跟哲學和武術扯上邊的,還是可以騙到我的錢。

這是一位在Nantes教哲學的教授寫的。這系列的哲學小書叫 “pause philo”應該就是那種大眾哲學休閒書,用來練法文應該不錯吧!

時間允許的話,我想試著把每一篇的內容用自己理解的話寫出來或更閒的話就翻出來,不過重點是這題目自己有興趣,想看看法國人寫什麼,再加上身邊也有一些練拳的人,如果有機會看到也許也可討論討論。

今天剛開幕,就把封底的簡介翻出來就好。

pause philo的定義:哲學只有當它被用來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才有其意義。小歇哲學,讓我們用全新的一天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吧。

武術的歷史是豐富且具多樣化。像這樣一種格鬥,經常是用來擊敗他人或至少是自我防衛的技能,它有可能使我們接近一種真實的智慧嗎?
西方哲學藉由判斷及傳統培養了「思想」的能力及創造概念的能力。
武術則將我們帶到一種完整的方法中,其方法在於強化我們的身體,以期能使沈重的心靈從現代生活中得到解脫。
在武術訓練中所產生的內在平靜並不是一種神話。
格鬥術會激起我們的熱情。它呈現在許多地方並且能夠決定我們的生命。
這本小書是寫給所有想要認識較多武術的歷史及其普遍性的人,透過它所提出的各種各樣智慧途徑。
空手道 、合氣道、跆拳道、功夫這些也許將不再是野蠻的名詞而智慧也不再是。

20.5.07

人生就是不斷地打結與解結過程


圖片引用
中文網站
日文網站 有影片預告可看

最近肚子痛沒法用功,只好看電影,看了在台灣時本就想去看的“跳躍吧時空少女”,沒想到果然好看,好懷念的影片風格。就像在看宮騎峻的“龍貓”“心之谷”“兒時的點點滴滴”那種平凡的生活場景,覺得看幾次都不會膩的畫面及生活中的各種小小場景。
看了之後,就覺得比地海戰記好看。

在這之前,有一天,我們家的電爐跳電了,compteur電錶開關跳成off狀態,而且開到on 又跳下來。那時,我突然有種沒完沒了的感覺。話說自從來波爾多之後,生活中的雜事從來沒少過,總是有很多問題要去處理,就是要用法文去解釋或詢問許多事,而這與我怕麻煩的個性實在有所抵觸,我常想,把雜事快快處理掉,以便專心在看書或自己喜歡的事上,但是愈是這樣想就愈事與願違。
直到那天,在網路終於曲折的可以用沒多久之後,電爐跳電了!我簡直想尖叫,天啊!真是夠了,我只想平靜的生活啊!
不過,突然之間,我發現一件事,人生就是不斷地解結與打結。我急忙的想把結打開,但是同時總會有新的結形成,這就是人生啊。
不會有把結都解開的時候的,只要我們還活著,還和世界和他人產生關係就會有結。不管是活結或死結,想解的或不想解的。(啊,這理解不就很像因緣合和嗎?哈哈,我悟了嗎?難道?)然而,也有一些事是我們所期望的,不是嗎?在一部日本電影的預告看到一句話「幸福啊!一個人是體會不來的。」(片名忘了,在輔大今年的五月影展的一部片)男主角一直走一直走想知道自己生存的意義,遇到一位老者對他說了這樣的話。一個人或許很好,一個人可以儘量少的與世界交集也可以不會有太多煩惱,但那又如何?就像另一部日本電影「電車男」的結局,還是大家打從心裏比較期望的吧,儘管會有淚水,但也會有笑啊。
所以,算了,不要再斤斤計較那些與自己意願相違的事了,否則只是一直鑽牛角尖的痛苦而巳。但是雖是這樣說,要改變那種性格還是會經歷陣痛期,尤其要用法文去處理很多不瞭的事,真的會覺得浪費時間也很討厭他們有時聽不懂你的話時的態度。mais c'est la vie!

不過這不是重點,最近很巧的看了這部動畫和一部日劇“求婚大作戰”都是在講主角突然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回到過去,把後悔的事重新做一次。但這兩部片的主角雖然有了回到過去的能力,但是都沒能意識到使用這個能力的真正意義,而只是不斷地回到過去,去把結果不好的事重新做一次,變成好的結果而巳。

我想,剛開始,我們都是一樣的,有時常會想早知道當時如何如何,我就怎樣怎樣,那麼現在就可以多好等等。 我們會以為有了這個能力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好,更好或非常好,因為我們可以不斷的改正那時做錯的選擇或搞砸的事。我們會以為只要我把事情做對了,我的人生就會不一樣,我就會成為一個幸福或人生完美的人。

可是隨著劇情而不斷回到過去,我卻慢慢發現到重點不是回到過去把事情做對或把承諾的事做到或做出對的選擇,就能使自己現在的人生變成好的或幸福的。原來重點從來不是那個在每個當下做出對或錯的抉擇,而是自己的態度,或許是我這個人的人生態度,做事情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說,如果我是一個悲觀消極不坦率的人,那麼即使我回到過去,我在那個相同的處境,我還是會用一樣的態度去做那一件事,結果不是一樣,或是我知道不能這樣,於是我就說了或做了一個不一樣的決定,但那又如何?以為那樣一次不同於自己就可以輕鬆改變後來的人生嗎?套用一句很日劇的台詞:別小看了人生,你以為這麼簡單嗎。是啊!要獲得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人生,不是用投機取巧的方法就能解決的吧,不拿出自己的一些東西或努力來換,如何得到等價的回報呢?(咦?鋼之煉金術師嗎?)以為一兩次的不一樣就可以把失去的拿回來嗎?求婚大作戰的男主角就是在自己的青梅竹馬也是他喜歡的人的婚禮上,懊悔的發現自己其實是愛著這個一直在他身邊的人,但是從來沒對她表白過也沒好好的疼惜過她,只是覺得理所當然的她會一直在身邊,直到...直到她要和另一個對她很好很細心會體貼她瞭解她想法的人結婚時,男主角才開始用力反省這一切。

但是反省是每個人都會的,我們常會在吃了虧上了當後悔的時候反省一下,然後∼就是又不了了之,因為我們就是如此庸俗的凡人,所以也只有老是在那後悔的份吧。所謂的大徹大悟指的不是單單的一種反省,而是真正的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唉!怎麼變說教啊。
在戲裏,有一個所謂的精靈,可以讓男主角回到過去,在讓他回去幾次之後再回來,男主角不滿的問道「為什麼還是沒能改變結局」精靈回他到「看來你還沒看清楚問題的本質,人能夠結婚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你回去的幾小時的時間做了一點改變就可以的。」

(突然打開電視在播納粹的紀錄片在法國還蠻常看到的畫面都蠻唉怎麼說呢﹣﹣無語﹣﹣)

唉!是啊,不是一兩次讓對方開心就可以的,如果兩次開心加十次失望那結果當然還是不行啊。
精靈的讓我反覆想了兩三天,再加上看時空少女,看到女主角有回到過去的能力時,也是一直在做蠢事,直到真正後悔時,卻巳把能力用完了,結果...
有某種能力或技術,其實並不能保證我們的人生什麼,結果還是回到什麼樣的人就會活出什麼樣的人生,如果不滿意,那就請改變自己。

日本人好像還蠻愛時空機這種機器及主題的嘛!
話說回來,時空少女整個畫面及故事結構都很不錯,除了那個時間轉換的過場畫面,我不喜歡外,其他都很喜歡。

7.5.07

[法國總統大選]之火燒車抗議



終於落幕的總統大選,禮拜天晚上在 le monde馬上有各候選人對薩扣機先生的致意的電視片段,同時也有許多電話的訪談在第一時間都放在網上,突然覺得自己不像個沒有電視的人。

看完那些電視片段,又開始亂逛一個世界報記者的部落格,上面記錄他在不同地方和一些當地人聊總統大選的言論, 很有趣,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大家有各自的生活與想法,雖然看起來選擇只有兩個,而結果也只有一個,但大家有不同的理由做了看似相同的決定。超好看!

這真的值得好好想一下,通常選完, 結果當然只有一個,常有人會問,為什麼會是他或她當選,那些選他或她的人是怎麼搞的,搞不清楚狀況嗎?

然而,我想是的,的確是搞不清楚狀況,即使是說這句話的人,也不見得比較搞得清楚狀況。搞不清的是這個社會裏有一些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的價值也許剛好和他人的生存相抵觸。

讓我們看樂生就知道,裏面有各種價值與不同位置的人權益衝突,你沒辦法選擇一個全都好的系統去搞定一切,所以在樂生事件裏,爭取一公平公開的公共政策討論 可以說是比較中性,也易得一般人支持的論點。

大選完,禮拜一一早就傳出730台汔車燒燬事件,而我在下午出門時經過波二大旁的巷子則有三個大型垃圾筒被燒掉一半,地上滿是碎酒瓶,勝利廣場旁的馬路則有年輕學生舉著抗議薩扣機先生的大字報,看起來很年輕,也許是高中生或大學生吧!看新聞才知,在巴黎也有一群高中生去大學門口召集人員參與抗議活動,這對我來說又是一大訝異,高中生吔,他們真的懂什麼嗎?為什麼他們政治活力這麼強,
這我不太了。但是這也跟薩扣機先生提倡的大學自主的規劃有關吧。其實高中生在六八學運,或前年(05年吧)的反對CPE的學生罷課示威活動就從沒缺席過。只是我還是不太了他們的高中生為何會有這麼強的政治活力,可能我只見識過台灣的高中生吧。

因為不是自己國家的選舉,所以看任何事都覺得新鮮,他們的新聞,他們的各種分析他們的擔心,他們的瘋狂等等。例如,一個標題寫到:「右派對於這次勝選表現的好像他們從未執政過一般。」這真有趣,法國差不多一直都是右派執政,而新聞卻下了一個這樣的標題,明顯點出法國對於薩扣機先生的種種選前疑慮。比較好玩的是看部落格上大家的回應,例如:機車的在一篇左派的文章下回應說,接受投票結果吧,左派輸了,拜拜。然後一堆左派的人就很鬱悶,有人說:他明明就很危險,為什麼大家會投他。等等,跟我們選完一樣,選前吵不完,選後也吵不完。而問題是,這些問題本來就不會有共識,只有儘量協商出一個比較有誠意的辦法,而問題又是,那麼什麼樣的觀點或價值的政府,比較有協商的誠意呢?是跟有權有勢的人的協商還是跟無權無勢的人協商呢。

再回頭想想樂生的例子,政府跟樂生院民的「協商」並沒有尊重院民表達意願的主體性,並以直接動工的方式,達成被迫搬遷的目地。

所以問題難道是,不是什麼政策的問題,而是我們要什麼理念或什麼價值的政府?我想也許是的,我們的票其實只能決定一種價值,而不太有能力決定什麼政策,選舉期間開出的政策和選後落實的相距甚遠。那張小小的選票只能說我要什麼價值,但是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是用這麼抽象的概念去投票的,有很多人只是不想某政黨的某政策或某政黨與自己的未來規劃有實質利益而去投的。

其實有機會觀察別人家的選舉真的是不錯的經驗,因為這可以用來想想在自己國家內發生的事又是怎麼發生怎麼結束。

﹣﹣﹣﹣﹣﹣﹣﹣【延 伸 閱 讀】﹣﹣﹣﹣﹣﹣﹣﹣﹣﹣﹣﹣﹣﹣

la liberation 解放報 (左派的報紙)最近才開始看它,跟世界報的版面就是不一樣。

關於總統大選的攝影集 (當然也有火燒車)

另一種運動 一個由知識分子籌組的網站,也出了一本書,關於這次總統大選,有對薩扣機先生提出的政策之反駁,有各種概念的重新反省,如工作,社會安全,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健康,大學,等等各種關於政策的反省與思考,還有訪問學者的錄影可看,在裏面看到一位社會學教授Robert Castel是這學期上的一門課用的書"Les métamprphoses de la question sociale - une chronique du salariat" 覺得很親切。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一個網站是個不錯的想法,由一群學者來思考各政黨提出的政策以及提出反駁之類的。

﹣﹣﹣﹣﹣﹣﹣﹣﹣﹣﹣﹣﹣﹣﹣﹣﹣﹣﹣﹣﹣﹣﹣﹣﹣﹣﹣﹣﹣﹣﹣
總統大選結束也好,免得我一天到晚不小心開新聞的網頁就整個浸下去出不來,
我可是有進度要趕的人吔!

5.5.07

[法國總統大選]之誰比較機車


今天意外的在薩扣機先生的網站看到他的大選宣傳商品,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台灣之子第一次選總統時不也是沸沸揚
揚的弄了一大堆週邊商品,當時的Q版造型設計的還算可愛
所以反應還算熱烈,但反觀這位薩扣機先生的週邊商品,竟
如此大辣辣的放上他自己的照片,真是令人佩服其勇氣啊!
但是如果不要看有照片的T-Shirt的話,衣服本身還不錯啦,這
標語還蠻酷的。可是薩扣機先生的爭議性太大了,我怕穿了
它在路上會被打。

對了,不只短袖還有長袖,還有各種包包,筆記電腦的外殼圖
案,手機外殼圖案,真是瘋狂,誰要一天到晚頂著他的頭像啊!

商品購買請洽 薩扣機先生網站UMP
還有好多電視可以看(練法文聽力嗎??)

【補充】薩扣機先生的口號是:團結使一切成為可能!
結果有網友寫到:和他一起,最壞的成為可能!
(因為覺得很搞笑,值得記上一筆)

﹣﹣﹣﹣﹣﹣以 上 本 月 促 銷 商 品﹣﹣﹣﹣﹣﹣﹣﹣﹣﹣

繼五月二號的大選辯論後,隔天當然可在各報看到關於此辯論的
報導。 報導內容不外是:辯論過程,兩位候選人的表現,討論了
什麼,哪些議題成為爭論焦點,並請專家分析兩位候選人的表現,
以及各種對候選人表現評價之民調,還有一些是觀察選民動向的
報導,看看有哪些人在看辯論,在哪看等等。

我預期要看到全篇幅的辯論內容,但是好像太長了,預計兩小時
的辯論,延長成兩小時四十分,中間都沒休息,所以好像不太可
能,但是還是有些小報刊了部分文字,為什麼會刊呢?

當然是它的戲劇效果。因為在辯論其間,有幾次都呈現高度緊張
狀態,就是那種足球比賽,球巳經帶到球門區的狀況,然後觀眾
就會開始亢奮的期待,要進球了嗎?要進球了嗎? 會這樣類比,
當然是因為人在歐洲,足球賽對他們而言是日常生活,不過主要
是辯論當晚正好也有一場足球賽在進行,Manchester對Milan AC,
有些報導就把這場辯論與球賽做一類比之類的。

那麼到底刊了什麼呢?就是在四次高度緊張狀態時,兩位候選人
到底說了什麼?我覺得真是有趣極了,決定打出來,看看誰的話
比較機車。

一、關於Sego(賽鴿)的經濟規劃的問題上:

薩:華雅爾女士同時挑起多項主題,這樣會使得有些問題被跳過,
而無法更精確討論。
華:不,相反地,它們是非常具一致性的。
薩:如果您要同時全部討論的話,我們將無法更深入...
華:但是它們是聯貫在一起的,是一致的,債務問題和掁興經濟
是一貫的。
薩:我相信關於我這部分的細節在這場公開辯論裏不是沒有用處的

二、關於法國核能問題:

華 :您巳在很大的程度上接近關於技術的主題*。您巳經犯了整個
一連串 的錯誤。(我聽起來是:您真是一整個給它錯到不行。)
這將會發生在所有人身上*,您應該要稍微檢討您的主題。
薩:我可能不曉得這份文件,女士,但我是相當一致的。
(這裏我不太清楚在講什麼 sujet 還有dossier不知指什麼?)

三、關於des places en crèche 的問題*(不懂)

華:您跟我們說所有母親都應該為了在crèche得到一個位置而到法院前面。
(不懂)(哼!哈哈)這就是您向我們提倡的法國!
薩:您不需要用輕蔑來引人注意,這不是我所知道的政治辯論方法。
華:當您陷入囧境時,你就擺出犧牲者的姿態。
薩:如果是跟您的話,我將會成為一個同意*的犧牲者。

四、關於障礙孩童的入學問題:

華:讓我們回到極端的政治不道德。在我當部長時,我創造了7000個幫助
身心障礙孩童的職位。您卻把它全部取消,而現在,你眼眶泛著淚的來
這裏向所有身心障礙孩童承諾他們入學。我實在是很生氣。
薩:冷靜,別讓我瞧不起您。一位法國總統應該知道如何保持冷靜。我不懂
華雅爾女士為何會失去冷靜(理智)。
華:我並沒有失去冷靜(理智),我忿恨不平因為我有資格忿恨不平*。
我對不公平的事感到憤怒。我憤怒,因為我並不說謊而且我不會宣稱
要做之前擺脫不做的事。
薩:但是我不要您在所有人面前惱怒*。

(以上有*號部份都是我不會翻的地方,如果有路人經過煩請大德指正)

﹣﹣﹣﹣﹣﹣﹣以 上 對 話 誰 較 機 車 呢 ?﹣﹣﹣﹣﹣﹣﹣﹣﹣

我投薩扣機先生一票,機車男。

﹣﹣﹣﹣﹣﹣﹣﹣﹣﹣﹣﹣﹣﹣﹣﹣﹣﹣﹣﹣﹣﹣﹣﹣﹣﹣﹣﹣
話雖如此,但是根據調查顯示,薩扣機先生表現的很有紳士風度及
冷靜,而且其內容較有說服力。
而華雅爾女士則顯得具活力,也較具攻撃性,辯論過程總是直視
對方,而不像薩先生,總是看著兩位主持人,而不是看著華女士。
﹣﹣﹣﹣﹣﹣﹣﹣﹣﹣﹣﹣﹣﹣﹣﹣﹣﹣﹣﹣﹣﹣﹣﹣﹣﹣﹣﹣﹣
以上參考自沒有什麼份量的各免費本地小報:

metro

bordeaux7

Directsoir

20 minutes

Sud-Ouest 這個要錢啦!

le monde 世界報 這也要錢啦!

一個在尼斯咖啡館觀察看辯論的民眾的有趣文章 整個過程就像看一場足球賽。

Duovote 雙投票線上機制這是今天發現的有趣東西,就是對於每個人只有一票提出質疑,為什麼我不能兩個都選呢?這個網站提供這樣的想法與方法,你可以投兩票,也就是兩票兩個候選人你只各同意50%,然後其他人也是來投,那麼它可以把每位候選人的半票加起來,兩張半票等於一張全票,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不同,但是這張全票裏所包含的意義卻不同於原本一張100﹪的一票,兩張半票所等於的全票比較是對政見的選擇,而100﹪全票比較像對人的選擇。不過,這是我的理解,沒有很仔細看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我想的那樣運作,只是覺得這樣很好玩,而且如果第一輪這樣玩,那Bayrou搞不好會進第二輪哦。

﹣﹣﹣﹣﹣﹣﹣﹣機 車 觀 察 = 有 趣 才 觀 察﹣﹣﹣﹣﹣﹣﹣﹣﹣﹣﹣﹣

2.5.07

[法國總統大選] 五月六號最終戰



來法國第二年了,遇到他們的總統大選,其實蠻好玩的,對我們而言
就好像觀察了一年多其大選生態一樣,從一開始UMP右派要派誰出來選
就一直是一個爭議的問題,然後又遇到CPE工作法的推動受阻,巴黎郊區
的抗議事件以及席哈克與薩扣機不合等總總新聞與傳言,即使法文再差
也還是略知一二,有時也會聽語言班老師聊政治問題,據我所遇過的語
言班老師(統計樣本:四人)表示,他們都很怕薩扣機,他讓法國人害
怕。但是這是否也表示,他讓法國人有所期待呢?期待一種強勢手段去
解決法國社會關於移民的複雜問題,這個問題充滿了矛盾情緒與複雜歷
史糾葛(可參考一部講二次大戰時幫法國打戰的非裔軍團歷史的電影
Indigène)。

從各黨誕生候選人期間,我一直以為只有右派的薩扣機先生和社會黨的
華雅爾(借用打狗旅行社版主的翻譯)女士兩個候選人,可能是家裡沒
電視還是新聞只看照片的關係,一直只看到這兩人的照片,其他一些說
要選的後來又說不選,直到有一天快進第一輪投票(四月二十二)時,
我問所上同學,現在到底有幾位候選人啊?她說有十二位,哇啊!有沒
有搞錯啊!十二個會不會太多啊!接下來的日子就比較常聽到巴胡的名
字和新聞,才知道他是屬於中間派UDF。也是我個人比較欣賞的候選人。
(其實是他看起來最順眼,不像薩扣機先生看起來像阿諾史瓦辛格,講
話又很強硬)

這次候選人中另外讓我感到訝異的就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年青人,第一次
看到傳單上的資料時還以為打錯了呢。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參選只要五
百名民選之政治人物連署支持即可參選。

其實在這裏身歷其境的感受法國的總統大選好像蠻特別的,但由於在這
裡生活所以一時之間也忘了與台灣的不同處在哪。但是想想其實還是有
的,例如同樣有很多海報,但是馬路上沒有像台灣那樣的旗海翻騰;有
一些反對薩扣機先生的小噴漆及小傳單貼在校園及地下道之類的地方;
常常看到他們有電視辯論,每個候選人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以平均來講
都可以看到那些候選人,他們有兩輪的選舉,第一輪只要沒有候選人得
票數過半就要以得票數最高的前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也就是兩
禮拜後,在這之前兩名候選人會再有一次電視辯論;投票當天及開票前
廣播裏會一直有分析大選的談話節目,例如這次一直談到一個現象,就
是選民為了避免2002年極右派的Le Pen進入第二輪與右派的席哈克對決
情形,大家都出來投票;同樣地,他們候選人也要法國走透透,常常在
各省走來走去,同樣也有造勢場面,有鳴笛聲,有高喊XXX總統的嗆
聲等等;應該還有很多我沒發現的事,不過目前就先這樣吧!

今天終於來到第二輪(五月六日)投票前的辯論,今晚九點在TF1及
France 2直播的電視辯論。有些法國人表示他並不打算看這場辯論,
因為對於他們兩個人的政策大家都巳經知道了,接下來只是選擇問題
,也有人表示,電視辯論對華雅爾女士比較不利,相較於薩扣機先生面
對媒體的自然與從容,在電視上的她看起來比較沒有說服力無法抓住人
心。我想她應該是私底下看起來較平易近人那種形吧。不過我也不了。

身邊有個日本朋友是交換學生,來法國一年,讀歐洲政治的,我跟她說
這次來遇到總統大選,對妳的學門而言真是賺到了,她說,對啊!她還
打算回日本申請獎學金再來。她不喜歡華雅爾,說她講話怪怪的,看起
來也怪怪的,我跟她說,你讀歐洲政治的,好得也說出個像樣的理由,
怎麼可以以貌取人呢,她說,用法文她沒辦法講。不過這是否再次證明
華雅爾真的不上鏡呢?

雖然沒有電視,但是看看今晚的辯論場地也不錯。


希望下次總統大選是在台灣觀察。

後記:很幸運在世界報上發現arte.tv一個德法合作的公共電視有直播,
是網路直播,太好了,坐在電腦前兩個半小時終於看完,順便又發現好
玩的東西,趕快貼上來,明天還有辯論。

【延伸閱讀】

arte.tv好看的公共電視,德法語都有。

e-blogarte電視做的關於總統大選的部落格,看起來很有趣。

Ségolène Royal的動態網頁超清楚,十分鐘搞懂她的七項主要政見及其政壇經歷。

27.4.07

[法國總統大選] 政府說的話﹣誰來聽

自法國總統大選以來,多項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一直爭議不斷。

四月二十六號,法國的就業部Le ministère de L'Emploi本來要發佈
一項三月份的失業統計數字。然而Dares工會, le service statistique du ministère,
(部內的統計部門嗎)卻發起了罷工以抗議這項將發表的失業數據。

同時也有四十幾名研究員及學者連合發起一封公開信致就業部部長
Jean-Louis Borloo,希望不要在第二輪總統大選期間公佈這項使人誤解的
數據。

我看得是地方小報Directsoir晚報,在le monde世界報有多篇報導,同時
也有部分這群學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統計學家等)
的公開信內容,世界報指出這是一群支持社會黨候選人Royale的學者。

他們在信中指出,政府的數據是經修改調低,然而在大選期間政府
的施政報告應該透明化。

世界報的標題﹣學者要求不要公佈人工調低的失業數據
Des chercheurs appellent à ne pas publier les chiffres du chômage "artificiellement bas"

我想對於執政者而言,公佈漂亮的施政報告有利於在電視
辯論時反駁反對黨指出的社會現狀,如失業問題。
失業問題在法國一直是重要議題和居住問題同樣是糾纏在一起的
如果執政黨用漂亮數據給人民一種事情轉好的想像,那是很不公平的,
因為它錯失了讓大家對它檢討改善的機會,而使在社會上弱勢的人民
被大結構給埋葬。

這個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在於它對政府將發佈的不實消息起了反應
或說是糾舉的動作,這讓我想起最近在台灣愈掀愈大的樂生事件。
最近各黨都在準備總統候選人的黨內初選,而樂生事件所翻出的政治
內幕剛好可以讓我們思考與檢討這些候選人的言行及施政立場。

因應這個事件,也有學者提出我們需要一個檢驗公共政策的監督小組,
但是由於這是一份額外的工作而且沒有薪水與點數,所以要實際運作
起來,可能有其難度,但是說實在的,政府的各項政策無一不影響著
我們的每日生活,然而我們卻像是以管窺天似的不太知道政府在幹嘛?
例如,新莊機廠本來被評估在輔大旁,而非樂生,而且有評鑑報告指
出樂生不適合做機廠,但是為什麼最後又成了?我們每日有限的精力
與時間,讓我們只知有其事卻不知其運作過程,這真是一種災難式的
偽民主。

雖然這封公開信是支持左派的學者提出的,但相較之下,我們目前的
台灣政治生態裏還有在野黨嗎?有可以糾舉政府不當施政及報告的反
對力量嗎?難道就只有藍綠的拜神運動嗎?綠的拜台灣之子,台灣人
的皇帝,藍的拜中正廟裏民族救星,兩黨吵的不是人民福利、國家發
展方向而是誰批評了我方的神或我方的主子,然後就是一場保皇論戰。
這是什麼東西啊?

所以我到底要說什麼,哦!就是將近總統大選,到時將會有各種施政
報告出爐,到時誰來檢驗它?誰來轉譯它使它成為一般人清楚易懂的
資訊?我想這是這篇法國新聞給我的小小提醒。

非關愛情

給那個讓我來法國的傢伙

因為某種關於自身的焦慮 引發想認識你的興趣
認識你之後 發現你說的話都很有趣
雖然有時我也不是很懂 我想是我們的語境不同吧
但不知為何 總覺得你說的東西
對我而言 有著切身的熟悉感
我想更進一步了解你
想證明自己和你有著相同的想法
於是我逼自己讀不懂的書
為的是進入你的學習領域
想與你同一個系所
雖然是狹縫中側身溜進
但終於得以進入你的世界
探索你眼神凝視的域外
從未見你在圖書館如孤島的身影
卻不難想像
從你話語中豐富的言談
透露著長期伏案的巨大沈默
我在我的世界裏把玩著新事物的新鮮感
悠遊在彷彿智力測驗的研究裏
我以為這就是全部了 你的世界
當時輕狂如我
我的以為 成就自己全部的世界
竟以此錯認你
然而還是有些什麼
在我們之間
如將朽未朽之浮木
或似壞未壞之酸奶
還是那些什麼什麼的幽微變動
在某個奇異時刻早巳穿鑿我的驕傲
卻叫我渾然未覺
總之 我想試著和你繼續下去
也許終將是痴人說夢
或我們無法設想的美好
然而你到底還是太遙遠
於我 那是個幻想不是個理想
然而我到底還是太魯莽
於你 我只是錦上添花
在所有不真切中 我到底還是來了
在你生長的小鎮落腳
啃著你的母語發著怪腔怪調
心想 若你見此
必如其他你的同胞般要對我糾著眉
才能懂我出口的話
此時 抹去了空間上的隔闔
卻沒有在你身旁的親切感
反倒是語言的陌生
讓自己正視彼此的相異性
從來 我們就是這麼的遙遠啊
為什麼要來到你的家園
才能理解這樣無盡的距離感
安安靜靜的我 在你的國度
失去了我的語言
我的思想成了語言的囚犯
漸漸地 我
失去了我的思想
而我的驕傲 早巳在牙牙學語中消磨殆盡
雙腳猶如踩踏空氣裏
沒有現實生活的沈重卻也沒有飛翔的輕盈
然後 我 反覆地 和我 自己
發問 回答 再發問 再回答
無解
關於自己為什麼在這個曾經有你的城市
遊走著 虛晃著 甚至生活著
和你對話的時間耗去我大部分的日常
時常是你的講稿 或你的書籍 再不就是演講文章
和你說話 和你說話 和你說話
說到不想再和別人說話
偶爾負氣般地 把你的文章通通丟到書架上
想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
自由自在一個人
沒太多使命感式的煩惱
你耐性地等我放下那愚蠢的實驗
關於天真 其實誰也沒能回得去
你很清楚 但你讓我自己體驗
只有繼續走下去才能擺脫自己
擺脫你仍無法擺脫自己
像是踩在影子上
除非把自己關進黑暗中
從前 我常疑惑著
關於和你做相同工作的可能
如果沒有如你一般睿智的眼光
那麼這行業就沒什麼意思了
難道我要花大把精力
見證自己的愚蠢嗎
也罷 紙短情長
再多的抱怨也是無謂
何況其實我早巳走在自己的生命當中
我來 是為了解決自身的迷惑
你的存在只是能量轉換的媒介
雖然這路似乎荒誕曲折些
卻比直接取道來得豐盈飽滿
Voilà, C’est pourquoi je suis ici!

後記:
我相信我喝醉了,來法國後一直寫不出詩,
只有去年因為第一次體驗到春天而寫了一首小詩。
然後,我發現問題根本是語感,中文的語感正在
消失中,而詞彙也是處於慢性自殺的狀態,總之
就是很悶。所以不知不覺想跟傅柯抱怨一下。

21.4.07

我要去海邊(五)


一個一個白色的小點是小船的停船格。


還沒慶祝成功抵達呢。來一杯咖啡和Monaco 啤酒和濃縮汁調的酒,
很好喝,甜甜的,但是老是記不得它叫什麼名字,常常講成法國
南邊的一個小島。這次看到帳單終於知道怎麼寫了。


很多人在海邊釣烏賊,看他們釣到的機率還蠻高的,釣上來的就
把假鉺拿出來,牠會一直吐墨汁,放在地上。




走走逛逛之餘也差不多可以去坐火車了



火車票長這樣


﹣﹣﹣﹣﹣﹣﹣﹣﹣﹣﹣﹣﹣﹣統 計 數 字﹣﹣﹣﹣﹣﹣﹣﹣﹣﹣﹣﹣﹣﹣﹣

總距離 / 56公里
單車時間 /早上11點到下午18點,計7小時,休息約2小時。
總花費 / 2.5三明治+2咖啡+1.3咖啡+9.2 火車票=15歐元/每人
消耗卡路里數 / 875卡
﹣﹣﹣﹣﹣﹣﹣﹣﹣﹣﹣﹣﹣旅 程 閉 幕﹣﹣﹣﹣﹣﹣﹣﹣﹣﹣﹣﹣﹣﹣﹣

阿卡熊到處都是這麼可愛的房子,還有更誇張的,真是值得一看。



騎完了這趟,開始想著下一次的旅程了,發現這附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探險
但是可能得換個車。

這趟旅程回憶了許多事,也再體會了許多事,也常常想起在網站上看到的
單車環法的日記,自己小小嘗試了一下,才更覺得別人的不平凡,沒有一件
事是如我們所聽或所見般的容易,除非用自己的身體去銘記那溫度,氣味,
心情,與身體的重量,否則我們的理解都顯得太輕易。

還想起曾經一票朋友,在一種有趣的天時地利人合的機緣下相約去美濃騎
腳踏車,坐著看起來破舊的客運颷在台南與高雄的鄉間公路上,一路上沒
什麼乘客,也沒什麼車。我們是一群在阿烏咖啡群聚的咖啡客,彼此間有
一些關係,也有些特點然後在這個怪腳老闆的店相遇,成為朋友,有一天
老闆很想去郊外走走,我弟很想去騎腳踏車,我們則是一群時間多的學生
於是便成行了,一伙六人,到了美濃,租單車,找民宿,意外找到豪華民宿
整棟二層樓房只有我們六人,夜晚還在庭院泡茶之類的。還在田裏散步
打拳蹲馬步,隔天也是累趴趴的騎了一整天。

這些樸素的旅行有一些很特別迷人的質素,偶爾會從記憶深處跳出來感動
著自己,許久,不特別悵然但覺得在那樣的時刻曾那樣做曾和那樣的人在
一起,而感到特別。

我要去海邊(四)



下午六點,比預計時間晚一小時,但平安順利抵達目的地 ﹣Arcachon 阿卡熊﹣
超感動時刻,其實並不是一到阿卡熊就看到海的,我們先往市中心騎去,
也是往火車站騎去,想買晚上的火車。這裏有 ter 地方性的火車,腳踏車可以
上去,不用另買車票,算是一種旅遊促銷吧。幸好先到車站看了時刻表,最
晚的車是八點十六,本來還以為九點十點都有呢。
買了末班車的車票,時間卻打在六點多,跟售票員換時間,他說沒關係,這票
什麼時間都可以坐,真是平易近人的小鎮啊。


連公車都如此可愛,橘色的是跑比較遠的,是繞著整個 Bassin d'Arcachon
沿岸風景區的公車,黃線則是阿卡熊鎮內的。在這裏看到的海是大西洋。

看到海了,從火車站往前到遊客中心要了地圖,問了路,
騎來只要五分鐘不到,這最後一段路真是輕鬆愉快啊。
在心裏慶幸著當時的小堅持,才能站在這裏看著這樣
完全開闊的風景。吹著海風,享受陽光和音樂。
沙灘旁有塊區域擺著五六件沙雕,是一個自稱是
SDF(無固定居所的人)的人做的,旁邊有他不同
時候的作品照片集,也有上報,沙灘上一塊布,
用來收集人們給他的零錢,而沙地上還駐紮著他的帳蓬。

往前走去,有三四人在談吉他唱歌,還有兩個人丟球雜耍,
一幅海邊的青春與歌的燦爛景觀。



幸好來了,六點到其實也還好,除了太陽沒那麼溫暖外,
天還是很亮,足以讓我們閒晃一圈,再去坐火車,只是吃
不到海鮮餐就是了。這裏同時也是種生蠔les Huîtreh的大產地。
但是秋冬才是最適合吃生蠔的好時機,另外,在餐廳吃實在是
太貴了,可以到菜市場去吃,有些傳統市場賣海鮮和咖啡啤酒吧
結合,會有便宜好吃的套餐。

記憶中也有一次在海邊騎單車的經驗,那是讀二專要畢業那年,
我們討厭的導師安排了一個別出心裁的畢業旅行,他要大家去
弄一台腳踏車來,他找貨車把腳踏車運到屏東的某某地(詳細地
點忘了)然後我們全班一行人則浩浩蕩蕩的坐火車到那裏,然後
就開始了悲慘的腳踏車之旅。大部份的人當初並不太把這當回事
很少人認真的弄一台好腳踏車,一但開始上路就發現不妙。
墾丁的路上上下下的並不總是平坦,一旦長程騎下來真是會要人
命,尤其是許多人是那種很普通的淑女車,要不就是煞車不靈。
在這山路的上下坡之間,很累人的。很多人怨聲載道,但是不久
之後我就發現其中樂趣,一行人被長時間捆在一起,並且從事共同
體力勞動,會生起一種有趣的革命情感,平常大家很酷的那一面
漸漸消失,回到年青人天真爛漫的一面。印象中大家是瘋狂笑鬧
的厲害。後來編畢業紀念冊時,發現就這些一起去墾丁單車行的
照片最漂亮生動。

那是一種日常生活面具之後,放鬆的笑鬧或說是透過那樣體力勞動
使我們無力再去堅持一些小動作或姿態,而有了自己自然的樣子。

這讓我想到最近台灣有一本翻自日本的小說叫夜間旅行,是講每個
年級每年都有一次連續走路的旅行,其中描寫人在走路過程與自己與
他人之間關係變化過程。

我要去海邊(三)


真的騎好長一陣子,除了兩旁的大樹陪伴外,還有日頭和一陣陣的風。
終於進了一個小鎮,停下來喝水,上洗手間,最後索性喝杯咖啡,最後還請
老闆娘幫我們裝滿水,小鎮的人很親切。端咖啡來時跟我們說這紫色小花
叫什麼名字,很香之類的話。

﹣﹣﹣﹣﹣﹣﹣﹣﹣﹣﹣﹣﹣繼續上路﹣﹣﹣﹣﹣﹣﹣﹣﹣﹣﹣﹣﹣﹣﹣

H一夜未睡,卻仍用那比我的性能更差的城市休閒車一路騎來。感激不盡。
雖是漫漫長路,卻偶爾會穿越小鎮,可愛的小鎮和房子真是令人眼花瞭亂。



離開各個小鎮,繼續上路。

記得一次,在台南上完英語課,要等公車回麻豆,公車剛走,我又突發奇想的
想走路回麻豆,反正不想走就坐公車就好了。結果,又是一個日頭炙盛的夏日
午後,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每一步都像一種旅行,那些經常經過的公車路線
因為走過而生動起來。

有一陣子,我老弟不知去哪瘋狂迷上腳踏車,說要買避震變速高級單車,我想
他瘋了吧。因為那樣的車對我們而言簡直是奢侈,後來我也跟他一起瘋,一起
去看腳踏車,那個老闆人也挺和氣,應該也是假日會出去騎單車的玩家吧。
於是我們買了一台,我騎我的黃色公路腳煞輕單車,我弟則騎他那前後避震N段
變速藍色重單車。我們從麻豆騎到在烏出頭水庫的台南藝術學院,也從麻豆騎
到台南,就是有了那台單車後,我們還蠻愛騎腳踏車出去的,南部的鄉間騎起來
也是蠻愉快的。只是在台灣騎很快就大汗淋漓,而且景色總是灰濛濛的,在法國
則是不太流汗,氣溫適中,鄉間的原野景色充滿夢幻色彩,房子則是一棟比一棟
可愛,色彩豐富,庭院也整理的很漂亮,春天他們最愛讓滿院盛開鬱金香,有紅
有黃有橙,真是夢幻至極啊。

我要去海邊(二)

在繼續阿卡熊之行前,想先介紹這個網站,這是去年來法國後,朋友傳給我的,
吸引我們的是他的環法單車日記,去年對法國一切都很新鮮所以也很喜歡看他在
各鎮騎車和食物的體驗。
Deray嘠嘠嘠
今天為了要連這個網站,赫然發現又有新活動,竟然要從北京騎到巴黎,為地球而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分 隔 線﹣﹣﹣﹣﹣﹣﹣﹣﹣﹣﹣﹣﹣﹣﹣﹣﹣﹣﹣﹣﹣﹣﹣﹣
出發去阿卡熊,首先要往平常去波三大的路線,也就是往南方,波三在Pessac,我們
家在比較市中心,所以光騎到pessac就要約六公里,平常去學校約騎三十分。
剛出發,一切都很新鮮,好像第一次來法國一樣的新奇,尤其又是踩腳踏車比較慢所以
更有空閒左顧右盼,結果騎了約四十分都還不算完全出波爾多。到了pessac, 在鎮公所
前拍一下照,看一下紀念碑,上面記載1914-1918紀念為法國而戰的孩子們。對面就
是電影院,因為在波三和波四大附近,所以有很多不錯的好電影,也有六點的特價時段,
只要四歐。法國大部分的路都會劃有腳踏車道,騎起來其實是還算輕鬆比起台灣真是好
太多,而且這裏的車不會在後面叭叭鬼叫趕你。所以一般人騎腳踏車還蠻頻繁的。
舒適的腳踏車道:


﹣﹣﹣﹣﹣﹣﹣﹣﹣﹣﹣﹣﹣﹣﹣﹣十 二 點 半 了﹣﹣﹣﹣﹣﹣﹣﹣﹣﹣﹣﹣﹣﹣﹣﹣﹣﹣﹣

騎了好久,開始餓了,一方面也出了pessac 小鎮所以沿路景觀開始單調,太陽此時也完全露臉,
幸好出門前有擦防曬,否則晚上就要曬傷而且發癢了。
在肚子餓,決定吃點東西以後,就再也沒看到小小鎮了,只好一直往前騎。
終於,看到一家普通的小吧店,有供簡單的餐,但是我們其實也不是很有食慾,只是想吃點東西
休息一下。果然馬上就看到一家Boulangerie麵包店,買了火腿酸黃爪奶油三明治,二點五歐。
在一個公車終點站吃三明治,H說不如坐公車回去吧,我們現在連正式上路都還不算,還不如回去,
改天再去吧。我默默吃著三明治,有點慌,不知是否要繼續騎,巳經騎了二個半小時卻好像連三分
之一都不到,這樣到達目的地可能就要七八點了吧,而且九點天就暗了,到時什麼都沒有,難道要住
下來?太貴了吧,最便宜要五十九歐。或是一到就馬上坐火車回來。這也不有趣,到了海邊卻什麼
都沒逛到就要回來,那今天是幹嘛?腳踏車運動嗎?那何必要到那麼遠的地方再花錢坐火車呢?可
是我實在不想騎回去,感覺上前方的未知似乎比騎過的馬路還誘惑我,再者,我也想知道五十六公里
騎起來是什麼樣子,自己到底行不行,如果現在回去,只是選擇了向自己的畏懼投降,因為怕自己
騎不到,怕H不去自己會迷路,怕東怕西,反正在這個猶疑時刻,什麼都怕,在想各種安全的可能,
但是如果我這樣回去,不就和早上一樣,想出門小旅行的心情,想試試自己騎不騎得到的好奇等又
會在心底蠢蠢欲動,等著哪天再度爆發。
﹣﹣﹣﹣﹣﹣﹣﹣﹣﹣﹣﹣﹣﹣﹣﹣吃 完 了 一 點 半﹣﹣﹣﹣﹣﹣﹣﹣﹣﹣﹣﹣﹣﹣﹣﹣﹣

在考量時間體力精神天氣等因素後,我想還是今天就去吧。到是一定到的了的只是早晚而巳,雖然
這城市休閒車實在是騎不快,但是還是能前進,今天一定會到的。那就走吧,而且現在又不是一句
法文都不會,真的有麻煩還是可以求助的吧。

接下來是傳說中的三小時半的長路迢迢。



這兩旁是一大片國家公園。


看!有馬吔!沿路還蠻多這樣的馬場。


這樣的無盡長路騎久了,有一種在家裡踩運動機的感覺,漫長的二小時只是這樣一直踩
一直踩的過去了。 這讓我想到可以在房間裏擺個三D螢幕然後放森林畫面及聲音或鳥聲
這樣我們就可想像在森林騎單車或跑步。而且不用擔心偶爾擦身而過的大卡車。

一邊騎一邊默默的回想起許多像這樣在公路上的場景,好像偶爾就會有這樣瘋狂的上路念
頭,以前從嘉義回麻豆,要坐火車到隆回,從隆田要回麻豆的客運很少,常常要一兩個小時
才會有,索性我就走回麻豆,記憶中常是下午,豔陽高照的時刻,長長灰灰的路,一片又
一片的菱角田,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人坐在路邊賣菱角,那麼熱的天,一支大陽傘撐起她的
小小生意和她眼裏的期盼。每次我都想應該買一包回去的,每次我都想,每次就這樣一攤
又一攤的走過去直到看到總爺,直到我現在不再從隆田回麻豆。

那樣灰撲撲的夏日記憶與身體莫名的走路衝動。

我要去海邊(一)

禮拜四的早晨,天氣晴朗,起床卻沒有心情讀書,一直想要出去卻也不見得要去哪。
在沙發上半睡半醒,決定了,那就去吧!免得待在家裡時不時的想要出去,雖不是什麼
非要不可的事但卻也像螞蟻在心頭爬來爬去般的酥癢。

決定出門了,開始準備,一點水和乾糧(低卡高纖餅乾,最近在控制攝取的食物熱量)
可換衣物(免得到海邊後悔)外套,防曬油,地圖。 對了,還有向波爾多市借來的城市休閒單車。

其實有點擔心,不太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因為要騎單車去阿卡熊Arcachon,距波爾多Bordeaux
約56公里,這到底是多長的距離,會騎多久,會否迷路,迷路的話要怎麼辧等等。

H決定和我一起去,心裏面開心,好像那麼多的擔心都減輕了,但又有別的擔心,H也許不
想騎腳踏車去,也許不想出門,可是如果因為我執意要騎單車去,使他不放心不得不去,
這實在是勉強了H,一邊苦惱一邊收拾行李。我們決定帶著打氣筒,一個大包包就這樣背著
長長大大的打氣筒,想來也蠻好笑的。

好了,走吧!

等等,先查看地圖



我的配備,波爾多市的腳踏車還附菜籃一個,原來的越野十段變速巳經給人偷走了,此刻要出發之前更是令人傷感啊!

17.4.07

跑步之為修煉

今天終於去運動場跑步。
這個在心頭懸念了好幾個月的事。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小事要拖這麼久呢?
主要是在法國雖然很多人跑步,但他們不像我們在台灣可以在附近的學校操場跑。
普通的中小學通常是外面一大棟建築物,看不出來裏面會有什麼操場,有時在路上走著走著以為是普通房子的建築仔細瞧,竟是一間中學或小學。總之,要跑步如果不是住在城區大學附近或體育場附近,就不太有平易近人的操場。

當然也可以路跑,但是由於個人喜好問題,在下偏愛在操場裏繞著一圈圈總是起點又是終點的圓圈跑,這是尼采的永劫回歸嗎?
隨時可以停下,卻又隨時可以再多跑一步。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在操場跑很安詳,沒錯,安詳,不是安靜也不是孤獨,而是在自己身體的專注裏。
然後,就像靜坐一樣,在一切肉體的痛苦感均不在影響你的時候,就要試著放鬆,放鬆各個運動的部位,放鬆因為體力不濟而產生的緊張感接著試著微笑或呈現安詳的表情,不要露出痛苦的猙獰表情。這是為什麼我說安詳。C'est pourquoi je dis la paix.

今天下午天氣變好了,有陽光,有涼風,跑起來還蠻舒服的。去位於波爾多的高級住宅區內的市立體育場跑,要騎二十分的腳踏車。旁邊是足球場,看到海報說明天有波爾多對Nancy的比賽,有工作人員巳在做準備工作。
久未運動,第一天開跑想說來個十圈吧,但是想想四百公尺的場地,十圈也有四千,我懷疑。最後果然只跑了九圈,不過巳算滿意,這樣也跑了三千以上了。明天等著鐵腿吧,哈哈。

寫論文這種事其實和適量而規律的運動有很大的關係,但就像之前說的,沒有平易近人的運動場地就讓人發懶。
跑長跑就像論文,不是一兩個點子就能解決的,要有很大的耐性,而沒耐性如我之輩,怎會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總之,要開始持續跑步才行。

13.4.07

[樂生]被賣的那日﹣轉載

[轉載]被賣的那日﹣人行道

今天中午,立法院就「漢聲病人權保障暨補償條例」的法案內容來進行朝野協商,結果協商會議卻在立委蔡家福(國)、吳秉叡(民)與曹來旺(民)的聯手鬧場下,宣告流會。這也意味著樂青企圖從立法的方式來完成樂生在園保障的努力,宣告失敗。

台聯立委賴幸媛甚至悲觀的認為,錯過今天,立法途徑幾乎已經宣告死亡。

流會後,支持樂生自救會的三名立委,賴幸媛、田秋瑾(民)、雷倩(國)與未能進入協商會場的院民及樂青立法組成員討論目前的情況,takayuki並且把整個討論錄影分享。而我則把當中一些重要的片段剪輯成podcast。


雖然在場有不少記者,但我們也都知道,像這樣一個與土地利益、房產廣告糾葛在一起的議題,新聞媒體是照例不會報導的。一位記者甚至告訴在場的朋友說:「上級交代要冷處理。」

所以,如果您也支持樂生保留運動、如果您也對討厭這些立委的惡行惡狀,請幫助我,把上面這個節目傳送出去(張貼語法、檔案下載),讓更多的人知道立法院是一樣怎樣暴力的瘋人院。

12.4.07

日誌﹣拗口的海德格

近日與海德格「何謂技術」一文奮戰,這過程還挺迂迴,因為手邊沒有中文版,德文版又看不懂,網上有英文版,但是我也印了法文版,當下就只能選擇讀法文版,想想在德國旁邊讀著翻成法文的德國哲學真是充滿怪異的感覺,既沒有讀原文的正當性又沒有讀中文的清楚明白,而是陷在翻自德文的怪法文裏,害我不禁想是法文不好還是要翻海德格的文章本來就難,或是法文要翻德文有一些地方是法文還不好的人無法掌握的。因為我在裏面找到許多句子好像很不法文但也許是很海德格,跟德文沒關也說不定。

總之,奮戰了三次終於比較知道內容了。然而一開始說要問技術為何?就要問技術的本質,而問技術的本質可以洞燭我們與技術的關係,並開啟一種自由的關係。結果就這樣跟著他(海德格)上溯自希臘、羅馬,跨入詩、藝術等學門一一耐心追問,抽絲剝繭就等著來一個大結論。就好比最近瘋狂迷上的「數獨」一般,再怎麼複雜難料終會有個定論,就像是個獎賞,慰藉一下大腦死掉的臘細胞。然而,不料其實整篇文章在一開頭就巳埋下伏筆,「追問其實是在打造一條途徑,一條思想的小徑...我們尋問技術並為此準備與它之間一自由關係,而此自由則是當它向技術的本質開啟我們的此在。」重點在於,這篇文章雖是要問技術是什麼,但實際上卻是要整理技術這個一般概念,是如何來的,又是以什麼意義呈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等等,至於是否要有定論,那倒不一定,但至少可以從習以為常的思想鈍性裏跳脫出來。他在結尾果然擺明了說技術和技術的本質不是同一回事,技術的本質不能在技術裏探問,要在別的地方,那是哪裏呢,或許可以從藝術方面去尋問技術的本質。總之搞半天,他跟你說從技術去找技術本質是行不通的,雖然這篇文章似乎沒有回答其標題設定的問題,他說,追問本身就是對思想的虔誠。

本來是因為要找海德格如何說技術或認為技術是什麼才被這標題吸引來,然而這標題其實是幌子,其實不過又是一個他思想的實驗罷了。真是讓我好好見試了他的哲學方法。

提到這篇文章,其實想說的是在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聯想到別的事物。 他說,要追問技術是什麼,其實是想看清我們與其本質的關係。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其實透過這樣一種追問或探尋事物的本質與我們存在的關係,其實是為了把我們從與事物的日常表象關係中抽離出來,也就是把那個在日常生活中隨著車子,上班,下班,各種資訊等繁複中被不斷地在線性時間的推移中匆忙的人抽離出來,讓我們看清自己與生活事物的關係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自由地存在與使用資源而不是被奴伇般地被推向前。

這實在又讓我聯想到他在「存有與時間」裏其實也說過「煩」,我們的生活。但是我也想到最淺顯的佛教教理,要我們看清本質,四聖諦,苦集滅道,生老病死,而看清世界合該因緣和合生也隨因緣滅的本質。重點不在於哪一個對世界的解釋才是對的,而是看清本質才能自由的這個說法從來沒有仔細想過,而如今又再次與海德格相遇卻讓我對這觀點有深刻的體會。

我們在世界裏生活與萬物相生息,卻不該被勞伇如行屍走肉。時刻走在危險(被勞伇)邊緣警覺著,如他引賀德林之詩,危險的地方也是我們得以得救之處。這真是有趣,寫下來當作複習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吧,因為自己常處於被自己情緒勞伇的狀態,戒慎之!

4.4.07

[樂生]事件不只是人權與文化更是實踐深度民主的契機



樂生事件似乎正隨著四月十六號拆遷腳步逼進而擴大其爭議與衡突。

目前明顯的立場衝突:

行政院、北市捷運局、台北縣與地方民代等政府立場 vs 樂生院民及其支持者的立場。

這兩個立場目前被化約為: 多數 vs 少數

提出的訴求及立場分別是 :

1、保留目前所剩30%院區中的41.6% vs 保留所剩30%院區中的90%;也就是保留12.48 vs 保留27%
2、4月16強制拆遷 vs 停止迫遷
3、巳提供舒適現代化醫療大樓給院民 vs 應考量行動不便之院民居住空間
4、巳盡誠意保留41.6%的院區 vs 公開審議文建會上呈之90%方案,召開透明公開的聽證, 請行政府說明駁回理由
5、捷運工程一延再延 vs 工程目前並無延誤
6、新方案要延二、三年並耗資一、兩百億 vs 新方案延三、四個月經費約三億
7、新方案要再審核水土保持問題可能不容易過 vs 環保團體要求說明為何將機廠從原選定地址(輔大旁)改選在樂生院區現址。

其實在樂生院完整說明裏巳有簡單扼要卻清楚的整理,在此之所以再做一簡單的比較,是因為近日來看到許多網友的討論發現到很多人其實對樂生的事情還是摸不著頭緒,碍於其中涉及各種專業如:是否具古蹟價值、其歷史意義為何、人權問題是否可超越多數人權益、捷運工程技術、開挖山坡地的環保問題、地方經濟發展與交通建設的關聯性、行政體系的職責劃分問題等等,當事情愈討論就會發現問題涵括之廣,整件事巳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楚的,如果不花時間讀網友們辛苦整理的資訊而只是無意識的接收電視或瀏覧各報的相關報導,的確是很難下判斷,很多朋友更是因此而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挺樂生。

挺樂生被化約為[拆]或[不拆]的問題;而且也化約為少數與多數的利益評比。

不,這不是真相所在,這樣的化約只是有權者的排除手段,煽動大多數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民用多數輿論暴力要使少數人表達意見的聲音消失。訊息的單一化使得台灣社會的公民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得自己動手查,自己做訪問,自己找公文檔案比較相關單位前後說法是否一致、對主流媒體的報導存疑等等。

樂生事件如今彷彿一愈滾愈大的雪球,此事早巳提升至使台灣進入[深度民主](審議式民主)大門前的高度,看看樂生支持團體的其中一項訴求[公開審議90%],就是要政府召開公開的聽證會說明行政院為何回絕文建會的替代方案,是否巳召請專家學者對此方案進行審理。在樂生巳被拆除70%的情況來看,現在支持樂生根本就不是拆不拆的問題,而是對政府重大建設的決策過程質疑,而提出要求人民有權和政府對話的權力而政府也絕對有義務回應人民,人民不是只有投票時才是頭家,而且每一張票都等值,沒有一張票是代表少數也不該被化約為少數就被消音,政府相關單位不該再以片面言論壓制人民知的權利,愈是拖延只是在浪費社會的資源。

這篇文章只是想再確認自己的立場,也邀請知道樂生事件但不太清楚自己要支持什麼的朋友來膫解您可以以什麼角度切入去支持樂生。這不是一場要比哪邊的專家比較厲害、或誰提出的才是真理的政治放話秀,而是要求政府給一個透明公開的空間讓專業問題可以商討、對話,而且人民對於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建設有深入了解的權利,深入了解才不會流於浮面的選邊站,重點不在於堅持哪個立場,而是要知道哪個方案比較好,還有哪些專業意見和當事人意見沒有機會讓大家聽到。

想支持樂生的朋友,你們不用擔心自己可能選錯了真相,因為挺樂生的人有很多只是要一個高品質的公共政策,要爭取更多知的權力而巳。讓我們一同推動人民與政府公開對等的對話空間,而不是有話要說的人要在街頭曬,人民公僕卻在官邸涼。

【了解更多】

挽救樂生 公開討論 暫停迫遷

樂生院完整說明(Q & A)

Q1 樂生院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Q2 專關痲瘋病人的樂生院進去安全嗎?
Q3 為何捷運新莊機廠選址在樂生院是一個錯誤政策?
Q4 是否樂生院不拆,捷運新莊線就無法通車?
(從Q1到Q13)

快樂‧樂生─青年樂生聯盟行動網頁

2007/03/11 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聲明稿

引:公開審議90%方案:行政院能重新審議文建會90%方案,召開透明公開的聽證會。

【揭發弊案】樂生院如何成為歷史共業

引:台北市政府捷運局在1993年規劃報告書第173頁,明白將機廠規劃於「位於新莊輔仁大學旁,三和路與三泰路間,目前大部分為違章之一、二樓工業廠房,並有部分較大之違建興建中。」

圖說樂生院:90%,懶得面對的真相

引:這裡所指的訴求,當然是樂生希望被「公開審議」的對象,也就是文建會委託劉可強教授、喻肇青教授與英國欣陸工程公司擬就,既可使捷運通車,卻得不到討論的90%原地保存樂生療養院評估方案

樂生與捷運共構的問題︰五個方案之比較

引:根據劉可強教授的預估,採行E案只會增加2.9億元,比捷運局的預估來的少,平均全國每人多付出22元,就可以保住樂生。

因為政府不願意面對90%的解決方案,壟斷部份資訊,媒體也不做深入報導,只在乎拍攝衝突畫面,使得各位熱心的朋友,必須學習閱讀工程設計圖,以擬定因應對策。政府因為他的錯誤政策,督促人民必須學習更多專業,以玆對抗,這是人民的幸、還是不幸?

支持樂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要高品質的公共政策


網友提供關於公開審議的參考法條(網頁弄丟了)
都市計劃法 第 19 條
引:主要計畫擬定後,送該管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前,應於各該直轄市、縣 (市) (局) 政府及鄉、鎮、縣轄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天及舉行說明會,並應將公開展覽及說明會之日期及地點登報周知;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該管政府提出意見,由該管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予以參考審議,連同審議結果及主要計畫一併報請內政部核定之。
前項之審議,各級都市計畫委員會應於六十天內完成。但情形特殊者,其審議期限得予延長,延長以六十天為限。該管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修正,或經內政部指示修正者,免再公開展覽及舉行說明會。

二○○四青年國是會議系列二 審議式公民會議學習深度民主

引:「在台灣社會,常常只有放話,沒有對話。」青輔會主委鄭麗君引進歐洲「審議式民主」中的公民會議,用在首次青年國是會議當中,要讓年輕人從中學習如何理性參與公共事務。鄭麗君說,很多台灣年輕人對政治不滿,甚至對民主失去信心,青輔會推動審議式民主,要告訴年輕人,民主是可行的,且年輕人也可以決定國家未來走向。

參考文章:審議民主的限制 ―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陳東升

為什麼我們要辦「審議式辯論」

引:每逢選舉,台灣媒體總會佔盡版面與時段,熱鬧報導一番。但選擇性的報導手法,往往讓新聞模糊失焦,公共議題埋沒在五花八門爭奇鬥豔的口水和花招中,「賽馬式」的連番報導流於交代行程,完全無助於釐清政策,抒發政見和理念。

民主政治,人民應該是真正的頭家,政府公職人員是公僕,而選舉正是頭家甄選公僕的過程。

天下雜誌「 2006 國情調查」,高達六成四的民眾不滿意台灣目前的經濟表現;約七成的人覺得社會失去公平正義、八成三感受到貧富差距加劇,痛苦指數居高不下。有志成為百里侯的市長候選人有必要站到第一線,面對面傾聽民眾的心聲、回應民眾的需求。

以公民為主體,經過大家一起討論決定議題,並且推派代表親自向市長候選人提問的「審議式辯論」,不但可以讓候選人盡情闡述施政願景和市政藍圖,更可以因為公民的深入參與,為實質辯論內涵注入更豐富更實際的生活材料和理性思考空間。

「審議式辯論」則是審議式民主的延伸。其做法是由選民組成公民小組,經過事前閱讀資料、專家報告、專家詢答和共同討論後,公民小組自行設定辯論的議題,並且擔任提問的主體,讓選舉辯論脫掉菁英色彩回歸到公民本身、回歸到公共政策就事論事的本質,進而有助於公民意識和市政品質的提昇。

審議式民主是歐洲民主先進國家對「代議制度」出現百年以來,深刻反省的一種民主參與新形式。他們認為,民主政治的過程應該要讓所有受到決策影響的人,都能夠擁有有效的機會來參與,並且有平等的權力來選擇議題、控制議程。

審議式民主強調來自不同生活經驗和背景的參與大眾,可以在一個彼此尊重、相互瞭解的基礎上去尋求可能的共識。它不僅提供一般民眾直率發聲的公共空間,也確保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價值立場與利益基礎之上,進行較為坦誠的溝通和對話,以提昇民主品質。